旗袍流行源于女性意识觉醒? 10个数字读懂中式长衫发展
时装是一种自我表达工具,能突显个性,亦反映自身于社会的定位与角色。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衣服不单是保暖蔽体的布料,更有其独特的社会性,是礼仪、风俗和阶级的体现。
香港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中式服装”是指男女中式长衫,女装长衫亦即为“旗袍”;而香港的非遗名录则把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并列。以下用10个数字跟大家介绍这项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1种正式礼服
根据香港非遗资料库,中式长衫大约在民国初年开始流行。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了《服制》法令,将长衫列为男子正式礼服之一,基本框定了男装长衫的形制,包括:齐领、窄袖、前襟右掩、下长至踝、左右下端各开一衩。长衫在新界传统宗族社会中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是父老的身分象征。
2种经营模式
上世纪中50年代的长衫师傅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其一是挨家挨户招生意的“拎包袱裁缝”,拉客、造衫一脚踢;另一种是受雇于工场的长衫师傅,该些工场多与绸缎公司或国货公司有关。客人到绸缎公司购买布料,公司会将造衫订单外判予工场,但亦有一些公司店内已雇有自己的师傅。
3大原因式微
长衫的式微主要可归纳为3大原因:
首先是潮流转变。6、70年代年轻人受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开始崇尚穿牛仔裤和西式衣裙等时尚服饰,穿长衫的人渐减。
其次是不敌成衣竞争。传统长衫以人手度身订制,成本难与量产的廉价成衣比拟。再者,随着长衫师傅手工费愈来愈贵,长衫价格愈见高昂。据业内人士引述,1980年代初订造一件无袖长衫索价1,200至2,200元不等,变成普通人难以负担的奢侈品。
第三是专才流失。潮流转变和价格上涨导致长衫生意锐减,很多裁缝面临失业或需要转行。据引述在1980年代,香港长衫从业员人数由高峰期的1,000多人锐跌至约400余人,长衫店开始在城市消失,数目由200多间大减80%至数十间。
4种女性穿长衫
女装长衫又名“旗袍”,一般认为是从清朝服装演变而来。1920年代旗袍的流行,其实与一场女性的觉醒运动有关。当时受西方思潮及新文化运动影响,过去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逐步解放,民国时期的女性开始模仿男性穿起长衫,有争取自由和平等之意。
当时穿旗袍的女性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女性知识分子,如教师和学生,她们的长衫一般比较朴素;第二种是大家闺秀和名流太太,她们的长衫用料高级,剪裁是比较保守的宽松款式;第三种是歌影视红人,她们的长衫不但用料高级,而且款式时尚,剪裁修身,展现女性曲线美;最后一种是妓院莺燕,她们的长衫大多精致美艳,务求讨客人欢心。
50年代旗袍全盛时期
1950年代可说是旗袍的全盛时期。随着女性地位及教育水平提升,愈多愈多女性投身职场,在西式成衣量产之前,旗袍便是她们的日常服装,使旗袍迈向平民化和普及化,款色亦愈见讲究。1950年代旗袍开始采用西式的立体剪裁方法,加入三围概念,变得更修身。踏入60年代,旗袍款式更愈见贴身和短身,进一步突显女性婀娜多姿的美态。
不过男性长衫却在50年代逐渐式微,被西服所取代。
60年代裙褂黄金岁月
香港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将裙褂制作与中式长衫技艺并列介绍。说到裙褂的黄金时代,要数1960至80年代,在婴儿潮出生的大量人口开始步入适婚年龄,由于当时香港还未流行穿着婚纱,新娘大多选择穿裙褂出嫁。根据旧报章。当年裙褂更因为供不应求而要“断市”。
70年代末长衫衰落
战后香港工业起飞,特别成衣制造业发展蓬勃,冲击传统造衫行业;年轻人为赶上潮流,纷纷改穿西式衣裙、牛仔裤,导致长衫在70年代衰落,很少人会再花时间挑选布料、找师傅订制长衫。
8种造衫工具
中式长衫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到底要用上甚么工具?大致可归纳为以下8种:
首先是量度工具,包括软尺(量度身体)和较硬身的裁尺(量度布匹)。裁缝所用的量度工具并非香港惯常使用的英尺,而是广东裁尺,又名“唐尺”。1唐尺等如37.25厘米,而1英尺则是30.48厘米,有师傅笑言由于唐尺量度出来的尺寸数字较小,女士们听上去更称心。
二是画线工具,包括三角形画线粉饼和“线粉袋”。线粉袋是一个装着捣碎粉饼、内藏棉线的布袋;将沾满色粉的棉线从袋中抽出,在布料上弹出粉线痕,便可用根据线条剪裁。
三是裁剪工具,即剪刀和裁床。
四是熨烫工具,有熨斗、熨架、喷壸和蜡块。将缝线沾上蜡再熨烫,就会变得顺滑和不易打结。
五是黏贴工具,即浆糊和刮刀。
六是缝接工具,有缝纫机、缝针和“针顶”。手指戴上针顶,既可防止被针刺破,亦能在缝纫较厚布料时借力。
七是钉缀工具,主要是名为“纽耳钳”的钳子,其镊身具有一定厚度,镊尖细而不锐,是盘扣和钉缀直纽的好帮手。
八是其他工具,例如一些师傅会在布料之间夹一张纸,避免缝针时挑到下层布料;亦有人在缝制厚重棉袍时在手指和衫之间夹一张超细砂纸,防止衣服滑动。
9幅布制裙褂
裙褂分为上身褂及下身裙,现在很少有人订造,大多是租赁为主,所以无需做至贴身,在裁剪和缝制方面与旗袍截然不同。
一套裙褂共由9幅布组成,分别有前襟2幅、后幅、2个手袖各1幅,以及裙的前后左右共4幅。制作一套裙褂最少需要2、3个月,视乎刺绣的多寡。刺绣反映了裙褂的价值,因此最花心机处理。
10个步骤造长衫
根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制作男装长衫的流程大致可分为10个步骤:
首先是“量身”,包括领围、肩宽、三围及身长。
其次是“准备布料”,检查是否有破烂,预先喷水熨烫作缩水处理。
第三是“打样”,传统长衫师傅很少会画纸样,多会直用粉线在布料上打样(画出图样)。
第四是“对花”,此步骤适用于有图案的布料,目的是令接缝处的图案连贯。
第五是“剪裁”,按打样的线条剪出布料。
第六是“熨烫和刮浆”,将衣料熨至服贴,在适当位置涂上浆料糊,令衣料变硬,有助定型剪裁、定位和缝合。
第七是“装带条”,在衣服边缘、襟位及两脇装上加固及衬托支撑用的带条。
第八是“缝合”,把布料及衬里(如有)缝合,再于周身镶嵌贴边,将缝份线口收纳其中。
第九是“造领”,传统男装长衫大多是立领款式。
第十是“装纽”,一件男装长衫共有6对纽“一字纽”:颈喉1对、襟头1对,以及右脇4对,昔日多为裁缝自制。
至于女装旗袍的制作工序更为繁复,步骤多达14个步骤:头5个步骤与男装长衫相同,一样要量身、准备布料、打样、对花、剪裁;第6个步骤是“打褶”,目的是塑造女性曲线身段的立体感;之后同样要熨烫和刮浆和装带条;第9步是加襟头贴和袖口贴;然后会装衬里、造领、绲边和缝合,最后装上拉链和纽扣便大功告成。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数说非遗|9个数字认识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 欣赏武艺功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