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兽失而复得 “四不像”的传奇重生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乃众神兽之首。”说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不像”。“四不像”在现实中确有原型,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麋鹿。
这个在中国生活繁衍了数百万年的动物,曾经一度流失海外,造成本土灭绝。如今失而复得获得重生,背后有一段传奇故事……

中国特有鹿种 一度流失海外本土灭绝

大家知道近代以来有不少文物流失海外,殊不知历史上还有动物流失海外,事件主角便是麋鹿。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鹿科物种,起源于数百万年前,曾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但历代以来,地球经历气候变化,加上人口增加、狩猎捕杀,麋鹿数量迅速衰减。到了清末,只剩下数百只,被豢养在北京的皇家园林南海子。

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麋”字,似目上有眉之鹿,成为关于麋鹿最早的文字记载。(网上图片)

这些麋鹿吸引了西方人的注意,先有法国博物学家阿芒·大卫取得鹿皮和头骨,确认这是西方从未发现的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大卫鹿”;后有各国人士明索暗购弄走麋鹿;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麋鹿更被劫杀一空,造成本土灭绝。

英国贝福特公爵赫布兰德·罗素不忍看到麋鹿惨状,于是在19世纪尾声,花费重金从世界各地购买了18头麋鹿,并饲养在英国的乌邦寺庄园内。这18头麋鹿成为了现在全世界所有麋鹿的“祖先”。

二战时,乌邦寺庄园已有麋鹿255头,为了避免战火彻底摧毁庄园与麋鹿,贝福特公爵的子孙开始向全世界的大型动物园转让麋鹿。

英国的乌邦寺庄园曾经饲养了18头麋鹿,这些麋鹿后来成为世界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乌邦寺庄园官网/当代中国授权)

保护麋鹿三步走 形成全球最大野生种群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希望麋鹿重返家园。1985年起,国家先后从英国引进77只麋鹿,安置于北京的南海子麋鹿苑及江苏大丰的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麋鹿回家了,但人们对于这个动物已经很陌生。为了了解牠,工作人员做了不少努力。例如研究相近的野生动物,精心搭配食谱和富含益生菌的饲料,并在保护区内引入清洁水源、种植优质牧草,创造宽敞的活动空间。精心照料下,麋鹿再次“扎下了根”,数量也快速提升。

专家们同时在全国考察,于海南、河北、江西等地建立迁地保护地,先后将数百只麋鹿输送过来。不单扩大生存空间,同时提高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中部的黄海之滨,拥有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Getty/当代中国授权)

但圈养保护还不够,野外放归、恢复野生种群才是最终目的。

1998年,湖北石首保护区的围栏被洪水冲垮,几只麋鹿竟然游过长江,在东洞庭湖安了家,从此形成了自然野化种群。同时,江苏大丰保护区先后进行了几次野放实验,都得到了不错的成效。

从种群复壮,到迁地保护,再到野化放归,麋鹿保护完成了“三步走”。如今,中国麋鹿数量已经增长到1.5万头,其中野生种群达6处,数量超过6,000头,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

麋鹿是天生的游泳高手。(Getty/当代中国授权)

从“大卫鹿”到Milu 见证保育成效

保护麋鹿当然也少不了高科技的帮助。首先是全方位的观测及监测。从望远镜、红外相机,到无人机、北斗卫星定位项圈,监测设备这些年愈来愈高级,形式也愈发立体。

例如石首的保护区就建立了全方位数据监测系统,利用无人机定时巡查,收集鹿群的活动习惯、生长周期、产仔期等数据,及时掌握生长状况。系统也能监测整个环境,当有人或动物翻越围栏时,第一时间就能捕捉,并将消息传送至信息中心,供工作人员立即处理。

麋鹿是从灭绝线上“拉”回来的物种,如今中国麋鹿数量已经增长到1.5万头,其中野生种群数量超过6,000头。(Getty/当代中国授权)

其次是为麋鹿建立基因库。前文提及,现在的麋鹿都是从英国引进回来的,所以亲缘关系近、遗传多样性低,基因库的生物样本就可以改善这个问题。

例如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配备零下80摄氏度的超低温冰箱,用来存放全国各个保护地麋鹿的血液、组织、细胞等样本。这些遗传资源组成了丰富的麋鹿基因库,成为研究遗传结构及疾病防治的重要依据。工作人员还可根据数据,将不同地理位置、亲缘关系较远的麋鹿个体进行配对繁育,改善种群的健康情况。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正在进行麋鹿样本检测。(网上图片)

从遍及中国大地到本土灭绝,从零星引入到全球最大野生种群,麋鹿曾以“大卫鹿”这个名字被世人知晓,但如今,全世界的科研文献均以汉语拼音“Milu”作为标准化表达。上古神兽的传奇重生,见证中国改善环境、保育动物的决心和行动力。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科技守护|几近灭绝的亚洲象 如何迎来“婴儿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