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风球原来有真身?挂风球真系挂上去?天文台揭打风秘密

撰文: 朵拉
出版:更新:

【台风/打风/天文台/HKO/风球/移动路径/黄雨/红雨/桦加沙/Ragasa】天文台表示,随著桦加沙移向广东西部沿岸,与其相关的飓风区亦逐渐远离本港。天文台会在今日(24日)下午1时20分改发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

大家常道“挂风球”,为何风球要挂而并非“发风球”又或者“放风球”呢?原来这与台风信号的历史大有关系!趁著台风来袭,《香港01》“好食玩飞”记者带大家回到六、七十年代,看看在科技尚未普及的时候,市民是怎样获取台风消息的?现在就为大家揭开“风球”的真面目。

👉follow 好食玩飞ig ✈️免费睇旅游饮食攻略

天文台指出,本港今日天气仍然恶劣,有频密狂风大骤雨及雷暴。海有极巨浪及涌浪,岸边会出现越堤浪,东面及南面的海岸尤其显著。市民需保持高度警觉,远离岸边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动。

桦加沙为本港带来显著风暴潮,本港沿岸的水位今早普遍上升至海图基准面3.4米或以上,而西部沿岸的水位还会稍为上升,预料未来一两小时达至最高。

天文台表示,桦加沙正逐渐远离本港,但与其相关的飓风仍间中影响本港西南部。(郑子峰摄)

天文台曾于其Facebook专页发布有关风球历史的影片,现时天文台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时,都会于电视、网页中展示信号图案,然而这些图案原来曾真实存在,更是一个巨型立体模型,例如3号风球就是大型倒转T字模型,并且用铁制成,重约25公斤,份量十足!

信号图案曾真实存在,更是一个巨型立体模型。(Facebook影片截图)

由于以前台风的讯息主要为渔民而设,科技又不及现时发达,因此旧时的铁制风球需要由人手透过绞盘、绞链等工具挂起在沿岸当眼位置,供船家们参考。后来模型进化,改用帆布制造,轻身点之余亦较安全,并不再用人力转用电力挂起风球。

后来模型进化,改用帆布制造,轻身点之余亦较安全,并不再用人力转用电力挂起风球。(Facebook影片截图)

于六、七十年代期间,全港共有42个信号站悬挂“风球”,信号站多位于警务处或海事处,由当值警员及海事处人员选挂,后来信号站逐步减少,直至位于长洲最后一个信号站于2002年1月关闭后,悬挂与除下大型风球模型正式成为历史,并改用发出一词。不过“挂风球”一词深入民心,并一路沿用至今。

于六、七十年代期间,全港共有42个信号站悬挂“风球”,后来长洲最后一个信号站于2002年1月关闭后,大型风球模型正式成为历史。(Facebook影片截图)

(全文完)👉follow 好食玩飞ig ✈️免费睇旅游饮食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