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放宽地积比推动市区重建 宁汉豪:政府须提供诱因

撰文: 陈立程
出版:更新:

今年《施政报告》提出放宽地积比率转移安排,容许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跨区转移到其他地区以至新发展区。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今日表示,推行相关措施的初心昃推动重建,最终得益的只有市区小业主。她又表示,新措施有很多执行细节,未来几个月会跟业界团体、 地建会及持份者讨论细节,希望明年上半年落实。

特首李家超9月17日下午就新一份施政报告举行记者会,他先花近一小时详细解说理念及各项政策因由。(郑子峰摄)

施政报告提出三招推动市区重建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表示,政府会以新思维、利用新发展土地推动市区重建。李家超提出三项措施,包括:

放宽地积比率转移安排,容许重建项目未用尽的地积比率跨区转移到其他地区以至新发展区;在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预留三幅土地让市建局筹划兴建新楼,作为“楼换楼”替代单位;在七个指定地区试行适度增加私人重建项目地积比率,容许将增加的地积比率转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区使用,或转为金额用作抵销在投地或进行其他项目地契修订、原址换地所须缴付的地价。

重建速度追不上楼宇老化 宁汉豪:政府须“推一把”

宁汉豪今日在记者会上解释,过去10年50年楼龄楼宇每年增加500多幢,但重建规模只有160幢。政府需要“推一把”,吸引发展商投入重建。她指出,政府在2023年7月已透过城规会容许油旺地区重建作同区地积比转移今次容许跨区地积比转移, 希望提供诱因给市建局或私人市场。

9月19日,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出席《施政报告》相关措施记者会。(夏家朗摄)

宁汉豪强调,送地积比与容许把地积比转做金钱的初心都只有推动重建,最终只会令市区的小业主得益,毕竟旧区重建问题严重。她指出,两项措施有很多执行细节需要处理,未来几个月会不同持份者讨论,希望可在明年上半年落实。

有记者问及是否由于市场对重建反应欠佳,所以要推措施利诱他们参与。宁汉豪回应道,私人市场重建参与度受两个大方面影响,首先是市场环境与经济环境,过去一两年房地产市道并非旺盛,所以并购及申请重建比往年慢了一些,但最近几个月有了一些“郁动”。

9月19日,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出席《施政报告》相关措施记者会。(夏家朗摄)

第二个影响是属系统性问题。宁汉豪表示,旧楼容积率普遍较高,与现代规划标准下制订的规划大纲图并不一致,例如老旧地区楼宇的容积率可达17倍,即使重建时尽量保留,但要兼顾高度限制等因素,无法完全一样,若政府不“推一把”,就缺乏足够诱因吸引发展商投入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