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香港海洋公园的赤字困境与重生契机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胡恩威专栏|奇妙的揭发者

海浪依旧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深水湾的礁石,香港海洋公园的过山车轨道在亚热带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这座陪伴香港人近半个世纪的主题公园,最近公布了最新业绩——收入有所增长,却依然背负着2.7亿港元的赤字。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耗资数十亿的水上乐园,非但没有成为预期的摇钱树,反而成为了财政漏洞中最深的裂痕。

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而是香港城市发展模式的一面镜子。当我们凝视这面镜子,看到的不仅是水上乐园的运营困境,更是一个时代的困惑——在全球化旅游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一座城市应该如何重新想像它的休闲景观?

孤岛运营:水上乐园的先天不足

水上乐园的困境,根源在于它的规划哲学。这座耗资巨大的设施,从设计之初就似乎陷入了一种“为建而建”的思维定势——它被构想为一个孤立的景点,而非一个完整旅游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救生员配置的苛刻要求只是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整个项目缺乏对“收入开始”的思考。当一个娱乐设施首先考虑的是安全规范和程序正确,而非游客体验与商业可持续性时,它的命运就已注定。

这种孤岛思维体现在空间布局与运营模式的每一个细节。水上乐园与周边酒店各自为政,与海洋公园主体缺乏动线连接,游客体验被割裂成数个互不相关的片段。在当今体验经济时代,这种碎片化的娱乐供给已经远远落后于消费者的期待。人们不再满足於单一的游乐设施,他们渴望的是一体化的度假体验——从醒来的那一刻到入睡前的时光,都能沉浸在精心设计的休闲氛围中。

星洲启示:一体化体验的力量

放眼南海,新加坡圣淘沙岛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范本。那里没有孤立的景点,只有完整的故事线——酒店、沙滩、水上活动、餐饮购物被编织成一个无缝的整体。游客不是在景点之间奔波,而是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中流动。这种一体化思维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创造了多重收入渠道,让各个设施相互引流,形成良性循环。

圣淘沙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源于一种对现代旅游本质的深刻理解。在信息透明的时代,游客变得越来越精明,他们计算的是整体度假价值,而非单个景点的门票价格。一座孤立的水上乐园,无论多么精彩,都难以独自承担吸引远方游客的重任;但当它成为更大度假体验中的一环时,它的价值就会被放大,它的不足也会被互补。

湾区潜力:从深水湾到“香港圣淘沙”

海洋公园最大的未开发资源,或许就是它毗邻的那片海。深水湾与熨波洲之间那片碧蓝水域,如今只是风景的背景板,但如果融入整体规划,它可以变成香港的圣淘沙。想像一下,如果水上乐园与海滩、滨海市集、水上活动中心连成一体,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这种转型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香港拥有举世无双的海岸线,却始终没有将其转化为完整的海滨休闲体验。海洋公园所处的南区,具备所有成为世界级滨海度假区的天然条件——山海相连、湾岬交错、交通相对便利。唯一缺少的,是将这些分散的优势串联起来的想象力与决心。

二元发展:产业型与非产业型

海洋公园的出路或许在于一种二元化的发展模式——将园区清晰划分为“产业型”与“非产业型”两大板块。产业型部分,包括水上乐园、酒店、海滩等,交由财团以20-30年的长期合约进行一体化运营;非产业型部分,如动物保育、教育项目、公共绿地等,则由公园主体继续管理,保持其公益属性。

这种划分不是放弃公园的初心,而是面对现实的务实选择。主题公园行业已经进入资本密集、专业运营的新阶段,仅靠传统的运营模式难以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将专业领域交给专业人士,同时保留核心的公益使命,这种公私合作模式在国际上已有诸多成功先例。

三方共赢:官企民的利益交汇

将水上乐园交由酒店财团一体化运营,创造的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财政负担的减轻、长期税收的增加与就业机会的创造;对企业而言,获得了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能够通过整体度假体验提高客单价与停留时间;对市民与游客而言,则能享受到更丰富、更便捷的休闲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能够激活整个南区经济,为香港创造一个新的旅游增长极。当前香港旅游业过度依赖购物与都市观光,缺乏休闲度假产品。一个一体化的海洋公园度假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能够吸引那些希望停留更久、体验更多的优质游客。

潮水转向:发展哲学的不得不变

潮水有涨有落。海洋公园今天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香港旅游业现状的缩影——过去的成功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方向。将水上乐园与酒店整合,进而开发滨海度假区,不仅是一个商业决策,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转变:从孤立运营到生态系统思维,从单一景点到综合体验,从短期应对到长期规划。

站在海洋公园的山顶上俯瞰,那片蔚蓝的南海在阳光下闪烁着无限可能。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财政补贴的主题公园,而将成为香港最生动的滨海度假区——有欢声笑语的水上乐园,有悠闲的沙滩日光浴,有热闹的海边市集,有游客在精品酒店阳台上欣赏日落。那时我们再回首今天的赤字困境,或许会感慨:原来每一次退潮,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壮观的涨潮。

这是海洋的韵律,也应是城市发展的智慧。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