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厘清“中央干预香港选举”迷思 实践超越西方治理模式
随着立法会换届选举展开,有些外部势力和舆论再次提起“中央干预论”,对香港的新选举制度提出质疑,甚至将其解读为“干预香港事务”的证据。然而,这种说法并未全面反映事实,难免存在片面和误解,亦无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一国两制”。实际上,香港的新选制不仅没有削弱高度自治,反而透过制度改进和治理创新,为香港的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核心目标是解决旧制度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让选举由过去的政治对立,转向合作;由“形式民主”,走向“实质民主”;由激烈斗争,走向高效治理。这种制度上的优化,既为香港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为探索多样化的民主治理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部分人和舆论近日对“中央干预”的指控,更多源于对“一国两制”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事实上,无论从法律还是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香港立法会选举并不存在“中央干预”的基础。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香港的高度自治权并非地方本身固有的权力,而是由中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权的。香港的自治权是中央主权的一部分延伸,中央依法对自治权行使监督责任,以确保其运作符合授权范围。同时,中央通过立法授权香港实施高度自治,并保留对某些必要事务的直接管治权,这种安排是单一制国家维持主权统一和地方稳定的重要机制。可以说,中央的监督和支持不仅符合“一国两制”的原则,也是新选制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中央监督符合国家治理原则
再从国际视角来看,许多国家对地方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同样透过宪法和法律授权进行,其做法与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监督并无本质区别。例如,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宪法第六条的“至高条款”(Supremacy Clause),对各州事务进行统一监督,各州必须遵守联邦宪法和法律,即使有新州加入联邦,也无需重新制宪,而是直接适用联邦宪法,这充分显示中央对地方的优越地位。同样,德国在东西德统一时,也采用了直接套用西德宪法的方式,这在本质上被视为主权统一的体现。
可见,中央对地方事务的监督和治理,不仅是单一制国家宪制秩序的一部分,也是在联邦制国家框架内维护主权统一和地方稳定的普遍实践。因此,中央对香港事务的监督,不仅完全符合中国的宪制安排,也与其他国家的地方治理模式在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新选制成功堵塞旧政治漏洞
此外,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香港立法会选举的规则制定和具体实施,完全依据《基本法》,并结合香港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目标。新选制针对旧制度中的漏洞和问题,透过优化选举委员会、引入候选人资格审查机制等措施,全面落实了“爱国者治港”的原则,确保香港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
自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以来,立法会运作逐步回归正轨,完成了多届政府未完成的《基本法》第23条立法工作,充分体现了高效和担当。公开数据显示,这一届立法会的表现非常亮眼,已通过130项法案,比上届同期的81项增加了六成。这些法案涵盖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多个领域,例如吸引家族办公室来港、取消强积金对冲、强制举报虐儿等。而在拨款审批方面,立法会财委会审批了261个项目,涉及总额达6,972亿元,包括基建、简约公屋、北部都会区、创新科技发展,以及中小企业支援等重要项目。更值得一提的是,特区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吸纳了议员提出的建议,修订了约一半的法案。这些数据显示,重塑后的立法会更加高效,对香港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并且得到了不少市民的认同。
实践超越传统西方治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香港的新选制在设计上超越了传统西方模式,为全球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一,从“形式民主”走向“实质民主”。西方国家往往以选举的普及性来衡量民主,但忽略了选举结果是否真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香港的新选制更加注重“实质民主”,以选贤举能为核心,确保选出的代表能回应市民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突破了“选举即民主”的狭隘框架,将民主的价值体现在治理成效和市民福祉上。
第二,从对立走向合作。新选制摒弃了过去选举中意识形态对立和泛政治化的恶性循环,让候选人更加聚焦民生议题和社会发展。以2021年改制后的立法会选举为例,候选人普遍更注重与市民的沟通,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依靠煽动情绪争取选票。
第三,治理目标更清晰。新选制通过优化提名机制和选举委员会的职能分配,明确了选举的核心目标——实现“良政善治”。候选人不仅需要具备爱国爱港的立场,还需拥有专业能力和服务精神,形成一支高效的治理团队,确保香港的政治稳定和长远发展。
积极投票为香港选贤任能
随着新一届立法会选举的临近,市民的积极参与成为选举成功的重要保障。正如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此前向立法会议员提出的“五点希望”中所强调,议员应该成为“立场坚定的爱国者、行政主导的体制维护者、真正的民意代言人、高质素的管治者和立法会新风貌的开创者”。市民透过选票选出具备爱国情怀和专业能力的议员,不仅能推动香港实现良政善治,也体现了对新选制的支持,更寄托了对香港未来发展的深切期望。
广大市民的踊跃投票,不仅是对新选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积极认可,也为新制度注入了深厚的民意基础。选举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不仅能让市民发现社会中的问题、表达自身的诉求,更能为特区政府的施政提供清晰的方向指引。一个高参与度的选举,不仅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还能为香港的长远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
综上所述,所谓的“中央干预论”缺乏事实依据,无法成立,同时也忽视了香港新选制所带来的实质性成效。新选制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香港提供更加稳定、高效的治理模式,推动社会走向繁荣安定,而并非外界某些人所指的“干预”。面对外界的误解和疑虑,香港各界更应以实际的成绩和选举成果来说明问题,充分展现新选制的优势和成效。
作者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