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发者|的士政策老土僵化 出行改革迫在眉睫

撰文: 胡恩威
出版:更新:

胡恩威专栏|奇妙的揭发者

香港街头,红色计程车依旧穿梭,却难以载动这座国际都市的现代化出行需求。

站在香港街头,眼前一幕令人困惑:五花八门的的士应用程式标识挤满手机屏幕,香港乘客手忙脚乱地尝试不同叫车软体;与此同时,空车的士呼啸而过,对路边招手的乘客旅客视若无睹。这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选择的悖论——五支的士车队,五个独立app,表面上丰富多样,实则支离破碎。

在东京,的士司机戴白手套彬彬有礼;在内地,滴滴出行一键解决所有出行需求。而香港,这座曾经的亚洲国际都会,在点对点交通服务上却远远落后,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协调的音符。

制度滞后:发牌框架几十年不变

香港的士政策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发牌制度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实质性改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僵化的管理思维已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出行需求。

运输署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未能有效理顺各方关系,也缺乏深入的背景研究和数据支持。现行制度下,香港的士牌照这种割裂的系统表面上看是给了消费者选择权,实际上却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乘客需要下载不同的应用,且各平台之间资讯不互通,这根本不是真正的选择,而是选择的幻灭。

的士车主群体中,拥有大量牌照的既得利益者缺乏动力推动车辆更新换代。街道上行驶的许多四人座计程车不仅样式陈旧,甚至已成为“古董车”,与香港力图展现的国际形象格格不入。

这些车辆内部空间狭小,舒适度低,且部分车辆的设备标准落后,的士司机证的印刷水平像1990年代盗版VCD封面;与香港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定位严重不符。

服务参差:的士体验成旅游软肋

的士服务是城市旅游体验的第一道窗口,却也往往成为游客对一个城市最初印象的决定性因素。在香港,的士服务质素的参差不齐,已成为损害旅游业发展的隐形杀手。

语言障碍、过海与不过海的区分,这些对本地人都颇为复杂的问题,对游客而言更是难以理解和应付。常常可以看到街头茫然无措的旅客,如同在纽约街头一般,面对复杂的的士系统感到慌张不安。

服务质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香港的旅游形象。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各类交通工具中,的士投诉比例最高,这凸显了传统服务模式面临的挑战。”

这种情况与香港致力打造的“好客之都”形象背道而驰。

更为根本的是,现行的士系统无法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旅客的需求。在内地,滴滴出行等平台提供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多样化选择,所有服务均可在同一平台完成。

而香港则缺乏这种分层次的服务体系,旅客无论预算多少,都只能面对同一种标准的服务——而这种服务,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网约车条例:尚待完整的法律框架

今年刚刚通过的网约车条例,表面上是一次政策突破,实质上只是一个缺乏操作细节的法律“框架”。这种框架性立法,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时间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市场格局。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曾提出几个重要的政策考虑因素,第一是取酬载客必受规管,第二是要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第三是要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然而,现在的网约车规管框架并未充分体现这些原则,特别是在平衡各方利益和促进竞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政府网约车政策中的论证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数据支持和实质性内容。这种“拖延”战术,实际上是在逃避决策责任。

规管机构应当参考国家标准,建立统一、透明的服务规范,而不是将责任推给市场。

运输署权责:未充分发挥协调作用

运输署在的士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拥有极大权力,但却未能充分运用这种权力来推动系统性改革。的士站设置、过海的士站选址、交通信号灯配置,整个运输系统都在运输署的统一控制之下,但其决策却缺乏数据支持和系统思维。

未来城市对话系列活动的与会者提出了关键问题:未来无人驾驶车辆盛行,现时的政策又应何去何从,我们应该怎样迎接这些划时代的改变?

这表明,香港需要的不仅仅是对现有系统的小修小补,而是具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

运输署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通过收集和分析出行数据,优化的士站设置,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系统,提高整个道路网络的运行效率。同时,应当建立统一的电子支付平台,消除不同支付系统之间的壁垒。

改革路径:借鉴内地,重建生态

香港的士政策改革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借鉴内地成熟的出行平台经验,邀请像滴滴这样的专业顾问进行全面评估,而非一味追求西方顾问团队。

这些西方团队往往对香港的实际情况了解有限,其建议也常常缺乏实用性。

内地出行平台的成功经验在于其高度整合的服务体系。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可以方便地叫到各类型的士,获得相对标准化的服务,路线图也清晰可见。

香港在这一方面的落后,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服务理念和系统思维上。

香港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生系统重构,而非表层的调整。

这包括:建立统一的电子招车平台,整合现有五个区域的的士资源;引入服务分层机制,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推行标准化的车辆升级计划,提高车队整体质素;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定价和管理系统。

现任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曾任运输署署长,理应积极参与和推动的士政策改革。的士服务作为香港旅游形象的门面,关系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当局应当从旅游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的士政策改革,将其纳入旅游整体规划之中。未来香港的街头,或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旅客刚踏出机场,便用手机一键呼叫车辆,系统自动匹配适合其需求的车型;车内整洁现代,司机专业有礼;路线规划透明合理,支付方式简单便捷。

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的回归。的士改革不仅关乎出行便利,更关乎香港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声誉与未来。运输政策的革新,必须超越既得利益格局,打破数十年不变的发牌制度桎梏。

唯有如此,香港才能真正迎接智慧出行的新时代,重现“东方之珠”应有的光彩与活力。

作者胡恩威是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进念.二十面体联合艺术总监暨行政总裁。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