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房屋政策扭尽六壬 却未触及供应关键
特首李家超周三(17日)发表了新一份《施政报告》,房屋政策依然是市民关注焦点。政府提出多项“丰富置业阶梯”的措施,涵盖公营房屋供应、置业流转以至市区重建等范畴。
《施政报告》表示未来五年公营房屋建屋量将大幅增加,并订下公屋轮候时间缩短至4.5年的目标。政府提出六项措施,包括将居屋的绿白表申请比例由四六比调整为五五比、增加“白居二”配额至7,000个、提升居屋和绿置居的大单位比例、将资助房屋的转让限制年期由15年缩短至10年;推出“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容许长者免补地价卖大换细、并试行“未补价单位出租计划”,容许业主将单位租予白表申请者。此外,报告亦提出活化市区重建,允许“地积比转移”等新思维。
地产业界及部分测量师等普遍表示欢迎,认为《施政报告》能提供经济诱因,激活市区更新,并有助资助房屋市场流转。政府亦将此形容为能腾出单位予轮候家庭的“一举两得”安排。然而,在电台节目中,我们却听到市民无奈地指出,收入超出了申请居屋的上限,却又无力承担私人楼宇高昂的楼价和沉重的按揭压力,成为政策下被遗忘的一群。更重要的是,多项措施并未能触及香港房屋问题最根本的核心——供应不足。
资源分配幻象 谁的上流阶梯?
首先,调整绿白表比例和增加“白居二”配额,看似是回应不同群体诉求的举措,实质上却是一场“零和游戏”。资助房屋的总供应量并没有因此增加一个单位。政府的逻辑是,让一个绿表家庭成功置业,便能腾出一个公屋单位予轮候册上的家庭。但这不也同时意味白表申请者又少了一个珍贵的置业机会?整体供应不变,受惠家庭的总数目就根本不会增加。这不过是将资源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原来有多少家庭无法“上楼”,之后依然是那么多。这不是解决问题,只是在重新分配问题。
至于提出增加居屋和绿置居的大单位比例,以回应市场需要,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同样回避了总量不足的现实。此举并不能凭空增加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一个三房单位,就可能意味要减少两个一房单位。这又是涉及资源分配的取舍。所谓“改善居住环境”,实际上只是让部分幸运的家庭申请者,踩在牺牲一、二人家庭申请机会的基础之上。原本整体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之后也只会是多少,香港人并没有因此“住大一点”。
何谓“上进上流”?香港只得炒卖一途?
居屋转让限制年期将由15年缩短至10年,当局视之为鼓励市民“上进上流”。但这种“上流”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在香港,居屋申请每次都录得数十倍的超额认购,反映市场需求极其庞大。政策如此一改,等于加速将本应属于公共资源的资助房屋,推向私人市场。这会否令收入不高、合资格申请居屋的市民,可以选择的二手单位买少见少,加剧供不应求的问题。政府有没有其他政策推动市民透过努力工作达至“上进上流”?抑或所谓的“上流”只是静待十年期满,透过资产升值套现获利,这与变相鼓励炒卖何异?
“长者业主楼换楼计划”让年满60岁的资助单位业主,可在第二市场免补地价卖出旧单位,换取一个较小或较远的单位,从中套现作退休生活费。但以本质而言,为什么长者在安享晚年的两大基本要素——养老金和居住环境之间——必须作出“二拣一”取舍?他们辛苦一生,理应获得体面的退休生活,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能让长者同时拥有这两者?措施看似贴心,却似乎同时暴露了社会保障体系不足。
长者无奈取舍 初衷所为何事?
另外,《施政报告》推出3000个名额的先导计划,允许合资格业主将其未补价单位出租给白表申请者。但居屋的原意是让买不起私楼的中下层市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居所,安居乐业。现在“未补价单位出租计划”却容许他们将单位出租,变相成为“公帑资助的业主”。如果居屋供应充裕,这或许不失为好事。但目前居屋已经供应紧张,将其当作公屋般出租,市民岂非更难购置居屋?为轮候公屋人士提供临时居所的出发点良好,但与“简约公屋”的逻辑如出一辙,临时措施似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香港更需要的,是从根本上增加永久供应。
为了增加房屋供应,市区重建是其中一个方法。允许发展商将在旧区重建项目中未用尽的地积比,转移到新发展区(如北部都会区)使用,在长沙湾、旺角等七个旧区试行容许私人重建项目增加最高20%的地积比等,相信可以为私人市区重建注入新的动力。但比起市区内零敲碎打的重建,大规模的新发展区更为重要。《施政报告》提到的2600公顷“熟地”储备,欠缺具体规划,说明如何承载香港未来的房屋供应和经济发展。
面粉不足 面包师傅搓圆按扁
收回在新界,尤其是在北部都会区规划内的大量私人土地,规划才能化为实际,政策方可见到成果。当局应该将农地开发主导权收归政府拥有,依法取缔棕地,将被非法占用和低效利用的土地“清零”,同步举债设立征收土地专项基金,除了支付动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的补偿,还可透过市场手段向私人购买早已废弃的农地,再统合规划。
由居屋绿白表比例调整、长者楼换楼、放宽居屋转让限制到未补价单位出租计划,试图在不增加总供应的前提下,营造出人人受惠的景象,然而本质上都没有触及房屋整体供应的核心。在面粉不足的情况下,无论面包师傅如何巧妙地搓圆按扁、重新分配,也无法做出满足所有人的面包。房屋供应的重任落了在北部都会区,关键在于政府可否彻底释放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