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六局”赴京考察 北都发展关键何在?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过去一个多星期,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可谓“马不停蹄”。他首先于10月14日(星期二)启程前往美国,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集团年会后,于10月19日(星期日)回到香港。翌日(10月20日),他又出发前往韩国仁川,出席亚太区经济合作组织财政部长会议和相关活动,并且在星期三(10月22日)直接转往北京访问,留到星期六(10月26日)才回来香港。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10月25日在北京会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及运输及物流局常任秘书长蔡杰铭。(政府新闻处)

司长这次访京之旅,不但一行约四十人,而且成员包括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运输及物流局常任秘书长蔡杰铭,总共一司长、五局长、一常秘。根据特区政府的架构,这相当于财政司司长及其辖下的六个政策局负责人全员参与。

事实上,这“一司六局”在今年5月至8月期间才先后访问过北京(丘应桦5月,陈茂波、许正宇及何永贤分别在6月,宁汉豪7月,孙东及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和常秘蔡杰铭分别在8月)。他们当时拜访中央部委、港澳办又或者北京企业,例如宁汉豪拜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陈美宝参观北京一所智慧交通运输系统企业,行程相对常见。

而今次“一司六局”全员访京却非一般的拜访行程,而是由港澳办统筹,北京市和河北省政府组织的考察活动。代表团星期三至四(22至23日)先到北京市考察,重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星期四至五(23至24日)再考察河北雄安新区,包括了解中关村科技园的整体规划建设、营运管理经验,以及招商引资和企业进驻的情况。

港澳办的新闻稿指出,这次考察交流是要“借鉴内地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大学城建设,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更好推动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具体怎样“更好”,司长陈茂波在总结此行时有更清晰的说明:“加速”推动北部都会区的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作,让北都的发展“加快”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快”北都的产业发展。既谓“加速”、“加快”、“进一步加快”,岂不意味目前做得慢、不够快、没速度?

特区代表团有教育局的代表,是由于北部都会区涉及建设大学城,考察行程包括了参观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分别在北京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校区,参考区域规划布局、校园建设以至智慧校园管理等的经验。但从教育局并非由局长或常秘级别官员出参加,以至是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星期五接见及合照的香港政府官员,乃陈茂波、许正宇、丘应桦、宁汉豪、何永贤、孙东及蔡杰铭“一司六局”,可见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更主要责任,始终在财政司司长及其带领的六个政策局。

陈茂波星期日(10月26日)在网志指出,“对于北都发展,有几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要提升发展速度,绑定目标产业,加强发展区的建设和一体化管理,推进大湾区城市群的联动发展,以及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惟方法依然离不开拆墙松绑、更灵活制定和运用政策、科技应用和数字化等。

难道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不是拆墙松绑吗?原址换地不正是更灵活的政策?为什么传统新市镇发展模式还不够,要推出加强版?为什么原址换地的审批期限要延后,片区开发的规划要对发展商的要求让步?如果提速发展北都的关键只在于所谓拆墙松绑、政策更灵活,类似措施一再推出之后,我们不是应该早已看见成果?

怎样才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政府要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一司六局应该给出不只目前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