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难撑海洋公园 长贫难顾考起政府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海洋公园上周公布2024至2025年度业绩,收入同比增加近一成至12.9亿元,录得经营盈余4,240万,比对上一财政年度增长近6,000万元,海洋公园形容“营运稳步向好”。

以EBITDA(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来看,海洋公园已经扭亏为盈。但须留意的是,这个数字计及了政府提供的2.8亿元保育及教育补助。换言之扣除政府资助,若然只计算海洋公园的经营收入及开支,2024至2025年度仍然亏蚀2.4亿元。要说“由亏转盈”,显然言之尚早。

事实上,海洋公园这几年来一直将政府资助计算在EBITDA之内。自2020/21年度起,其“经营成本”分别扣减了8.4亿、10.8亿、8.5亿、2.8亿以及2.8亿元政府补贴,因而五个年度中有四个都计算为盈利,只得去年轻微亏蚀1,720万元。只要撇除政府资助,我们可见海洋公园乃自2019/20年度起一直亏蚀至今,只是幅度逐步缩小,由2021/22年度最严峻的亏蚀6亿至最新的2.4亿。从这个角度看,“营运稳步向好”也不为错。

海洋公园指出,“受惠于整体访港旅客人次持续上升及大熊猫热潮,公园连续第四年录得入场人次及收入增长”。以数字论数字,入场人次于2020/21年度触底140万之后,同比分别回升至160万、240万、314万及最新的346万。惟相当于疫情前的570万至580万人次,现在也只是恢复了六成。与此同时,迪士尼乐园的入场人次已经超越疫情前水平,甚至写下历史新高,更加突显出海洋公园“不复当年勇”的窘态。

要是同以历史新高作为目标,情况更是令人尴尬。海洋公园于2012/13年度达到770万入场人次后早已经风光不再,2016/17年度更加跌穿600万关口。疫情前他们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当时曾经归咎于公园缺乏大型新设施,并打算大展拳脚,提升或翻新现有景点,融入历险和探索自然元素云云。当局考虑拨款资助的时候,预计新的零售/餐饮/消闲区和历险主题区可于2026/27财政年度开始营运,促使海洋公园(不包括水上乐园)的入场人次由2025/26年度的380万增加至440万,又预计单是水上乐园,2024/25年度已经可以吸引140万人次入场,并于随后数年维持在130万水平。

但“现实很骨感”,海洋公园(不包括水上乐园)的入场人次在2024/25年度是321万,水上乐园开幕四年以来,入场人次由20万、30万增加到32万之后,2024/25年度已经回落至25万。入场人次一蹶不振,当初归咎于缺乏大型新设施。现在有了水上乐园,不但人数远逊预期,而且录得经营亏损1.5亿元,拖累了海洋公园整体的财务表现。下个重点设施是山上园区的全新历险主题区,引入“笨猪跳”及巨型飞索“预计能吸引爱好历险者及家庭访客”,与动物展馆、水上乐园及两间公园酒店等“产生协同效应”云云,预计如期于2028 年开幕。但既然水上乐园已经证明无法成为新引擎,那未来新园区又能否扭转颓势?抑或再一次落得吸引力不似预期、反而蚀钱拖累财政的命运?

到头来,海洋公园最可以大书特书的是大熊猫商机,自家知识产权(IP)品牌推出产品,刺激商品销售收入增长两成至1.7亿元。从收入分拆的项目来看,自选付费活动及体验以及教育活动等园内消费亦同比增长 35%至1亿1,060万元。海洋公园收入明显走向多元化,商品、餐饮服务和园内消费收入的占比愈来愈高。尤其是包括自选付费活动及体验和教育活动的园内消费收入,自2017/18年度财务报表独立成项以来,其于收入的占比已由3%升至9%。然而,这些收入的大前提始终是访客入场。若入场人次不足,试问又如何衍生其他消费?

事实上,海洋公园的盈亏(撇除政府补贴)一直与入场人次成强烈正比。粗略推算,要靠自家经营以实现收支平衡,海洋公园每年需要至少450万入场人次。与现时的不足350万相比,超过100万的访客从何而来?当疫情早已过去,内地自由行偏好“体验式旅游”,水上乐园又吸引不到访客的时候,海洋公园到底如何走下去?

政府每年2.8亿元的补贴明年将会完结,海洋公园若然仍未能恢复收支平衡,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打算如何应对?海洋公园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主题公园,所有香港人都希望它可以与时并进,找到财政上可持绩的经营策略。但要避免荔园的命运,文体旅局必须“超前部署”——更何况现在已经“水浸眼眉”而非“超前”。海洋公园董事局成员不但由行政长官委任,旅游事务专员、发展局常秘等官员甚至位列其中。除了再三强调“六只大熊猫带来的机会”之外,海洋公园的定位、跃动港岛南的规划以至是本港休闲项目的布局,更应该抓紧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