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明|中国阅兵展示“和平”的夙愿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为时七十分钟的九三阅兵充份展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浓缩了近年的科技与军事创新成果,唤醒人民的民族精神,也重塑世人的中国印象,彰显了我们“止戈为武”之智慧。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侵略过其他国家,一直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然而积弱就要挨打的百年屈辱刺激了民族觉醒,从一穷二白到富国强兵,走过的艰辛只有中国人心里明白,和平是得来不易的。因此,我们要守护脚下的土地必须自强不息,通过不断强大军事力量来消除战争,实际上是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谋。

是次阅兵规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无论在参演官兵人数、先进装备的数量及水平都超越了历次阅兵,也是最多国家元首参与的一次,甚至可以说是全球规模最大。大阅兵展示了新一代军事装备,包括具全球覆盖能力的东风-5C液体洲际导弹、全球属少数的歼-35隐身舰载机、具超卓拦截能力的蜂群无人机系统、搭载智能识别系统的无人潜航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等海陆空以至无人作战尖端创新装备,引起世界注视。

国家今天在科技与军事上的快速发展,有赖系统性的政策布局及全面性的执行能力。我国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明确利用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通过各项政策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等,致力解决技术封锁造成的问题,在各关键领域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与升级,例如量子通讯、高超音速武器等,提高整体的作战能力。习近平主席过往不断强调“强军”背后的思想,就是“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

百年前,我国遭受列强以战火蹂躏,死伤无数家不成家的苦难,绝对不能重蹈覆辙,因此我们必须铭记历史。抗战时期缺乏武器与被动应战的窘困,成为推动我国军工自主创新的动力,中国自主研发的导弹“东风”、“红旗”的命名正正体现我们对保家卫国、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东风”源于毛泽东引用《红楼梦》“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形容世界变局,并强调“东风一定压倒西风”,希望“东风”可以超越西方先进导弹;“红旗”则象征革命、胜利与希望,以之命名防空导弹寓意“红旗漫卷”,守护长空。

自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已经历17次国家级阅兵,包括15次国庆阅兵,以及2015年及2025年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天安门是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后更名的,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国”,在此象征权力核心之地阅兵,是庄严地向世界展示国力与军事实力、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纪念胜利与传承历史、凝聚民族团结精神之作用,最重要的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在阅兵及之后的招待会致辞时,也表明是次盛大阅兵仪式的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真诚希望各国都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两次致辞中都分别有6-7次提及“和平”,这也是我国人民长久以来最大的愿望。

作者胡晓明是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前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