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港人亲历大阅兵的家国心潮
当三军仪仗队踏著铿锵有力的正步声走来,当地面装备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驶过,当新型战机划破长空留下绚丽的彩烟,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观礼者,我内心涌起的情感复杂而澎湃。九三阅兵是震撼人心的盛典,今次我其实是第三次观礼阅兵,从2015、2019、到2025,三次观礼阅兵,于我而言,是国家日益强盛的生动见证。每一次站在观礼席上,耳闻铿锵步伐,目睹雄壮军容,内心激荡不已。这不仅是国威军威的展示,更是民族魂与凝聚力的彰显。
对港人而言,九三阅兵是一次重新认识国家的机会,一次反思自身定位的契机,一次强化国家认同的经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香港不能也不会缺席。我们需要将观礼时的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把握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化解前进道路上的挑战,共同书写香港与国家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九三阅兵首先是一场历史的回响与致敬。当习近平主席与抗战老战士代表握手时,时间仿佛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不禁想起香港东江纵队的英勇事迹,很高兴在阅兵现场又遇到了敬佩的东江纵队老战士林珍大姐,她的身影连接著香港与内地共同抗战的历史记忆,提醒著我们这场胜利来之不易。香港从来不是国家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共同的历史经历,构成了香港与国家之间最深层次的情感纽带。
阅兵场上展示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令人震撼,作为一名来自香港的观礼者,我深切感受到国家在这些年的科技进步。这种实力并非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一个曾经饱受欺凌的民族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正如习主席强调:“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正义、光明、进步必将战胜邪恶、黑暗、反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让世界正气充盈、乾坤朗朗。”
在阅兵盛典的壮观场面中,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中国选择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日子举行阅兵,本身就是对和平价值的重申。展示国防力量不是为了恐吓他人,而是为了表明我们有能力维护自身发展权益,能够为世界和平作出更大贡献。香港的繁荣始终建立在和平稳定的基础之上,而国家的强大正是这种和平最可靠的保障。
从香港视角观看阅兵,别有一番深刻体会。经历了近年来的风雨变幻,香港社会正在重新思考与国家的关系。当看到阅兵式中展现的国家实力与民族自信,我期望香港大众都意识到,香港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香港的独特优势需要与国家的大局相结合,香港的法治精神、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应当成为民族复兴大业中的特殊贡献。同时,国家的发展也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舞台——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一带一路”倡议,港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可以在这个伟大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阅兵场上那些年轻官兵坚毅的面庞,那些高科技装备展示的创新力量,那些严整阵列体现的纪律精神,无不令人动容。但这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力量从何而来?它源于一个民族对自身命运的掌握,源于一种文明历经磨难后的重生,源于一个国家对发展道路的自信选择。中国正在探索的现代化路径,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证明了一个文明古国完全可以在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的同时,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站在观礼台上,我想到香港年轻一代的未来。他们需要建立一种既扎根香港本土,又心怀国家的身份认同。九三阅兵展示的国家实力应当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情感桥梁。国家的发展为香港青年提供了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历史机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当阅兵式结束,和平鸽与气球飞向天空,我心中充满希望。这种希望不仅来自于国家的强大,更来自于对和平与发展理念的坚持。香港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既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繁荣,也要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作出贡献。我们需要走出过去的认知局限,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国家的现实与未来。
长安街上的铿锵脚步声渐渐远去,但它们在我心中激起的回响却久久不息。这声音是历史的回声,是现在的强音,也是未来的召唤。作为一个中国香港人,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这片土地、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深刻联结。在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香港必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贡献力量,共享荣光。
作者葛珮帆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议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