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论立法会议员的专业素养之一:情绪管理
来稿作者:罗成
随着第八届立法会选举提名期临近,先后有不少议员宣布不再寻求连任,其中既有资深老将,也有议会新丁所谓的一届议员。在爱国者治港五光十色的大背景下,新老交替虽属应有之义,但也不禁催人思考,立法会议员究竟需要怎样的素养?
笔者无意在此以偏概全,只是想结合近期社会现象分享所思所悟。
代议士的工作环境高压、多元且充满挑战,因此情绪管理远非个人修养那么简单,而是直接关系到议事效率、公共形象、决策品质乃至社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议员情绪管理具有公共价值,也是社会大众观感的一部分。
宋代苏洵在《权术》中有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表达了他对于“为将之道”的期待。文中明确提出了“治心”概念,将心理素质和情绪管理视为将领首要修炼内容,认为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准确判断利害关系、有效应对敌人。
1,000多年前的北宋积贫积弱,饱受契丹与西夏侵扰,有鉴于此,苏洵才发出了治心之难的感慨。1,000多年后的“由治及兴”的香港,也同样需要呼唤能妥善处理情绪的政治工作者。
最近内地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介绍了吴石将军在台敌后战线艰苦奋斗,向中共华东局传递关键军事情报的故事。先烈的付出让人动容,让人想起周恩来总理作为情报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人对于隐蔽战线人员的十六字要求:“有苦不说,有气不叫;顾全大局,任劳任怨。”这种精神的确更加难能可贵。
也许历史的例子不太适合现在,但也请各位试想一下,在议事殿堂之内,在重大议题或者危机出现之时,代议士无法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严肃庄重的表情管理,和中流砥柱的稳定表现,又如何获得选民的信任与支持?
议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公众和媒体的注视之下。如果喜怒形于色的情况时常发生,虽不至于损害其专业形象和公信力,但也可能让公众因此思考其压力下承担责任的能力。反之,稳定的情绪和表情管理则能传递出可靠、沉稳和值得信赖的信号。
对于议员个人来说,情绪管理也是应对高压工作与缓解自身倦怠的应有之义:议员常需面对选民诉求、政治博弈、媒体监督及多方压力。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易导致焦虑、疲惫甚至倦怠,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与工作表现。
往大了说,选出情绪稳定的议员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代议士作为公众人物,其情绪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激烈的情绪可能加剧矛盾,而得体、冷静的情绪表达则有助于缓和紧张气氛,引领理性、包容的社会对话。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届议员经历了香港“由乱到治”的风风雨雨,做出过突出的历史贡献,如今新老交替难免依依不舍,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由治及兴的香港,都对代议士的素质有更高的期待。
作者笔名罗成,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