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立会换届选举 私德不成问题?
来稿:浩式
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将于下周五(10月24日)展开,政圈早已暗流涌动。有报道指一名曾经深陷桃色绯闻的现任立法会议员,原本无缘竞逐连任,但获所属政党力撑得以“败部复活”。笔者与身边朋友甚感疑惑:原来议员私德,根本不是问题。
2023年10月,曾有传媒报道一名已婚的立法会议员“L君”与工作伙伴“I小姐”关系过从甚密,其后更有“绝不姑息”的权威人士作出“温馨提示”。事件吊诡之处在于,政圈内几乎无人对此感到惊讶,仿佛L君的复杂情史已是圈内公开的秘密。
但风波没有持续太久。主流舆论似乎形成一种默契:只要L君的爱国立场坚定,议会工作没有大错,其私人感情生活的瑕疵,似乎无伤大雅,不值得穷追猛打。这种论调,将“公职表现”与“个人私德”切割,认为前者才是衡量治港者的唯一标尺。
时隔两年,该名被指私德有亏的男议员,竟然可获所属政党“力保”,有望竞逐连任。圈内无不感到惊讶。笔者身边朋友都问:爱国者治港之下,私德是否不重要?
为其开脱者,理由不外乎几点:其一,L君政治忠诚度高,是可靠的“自己人”;其二,他在议会是稳固的“铁票”,具有政治利用价值;其三,风波已过,选民善忘,毋需因陈年旧事牺牲一名“人才”。
然而,这些看似务实的政治算计,实则暴露了一种对“爱国者治港”原则极其肤浅甚至扭曲的理解。他们以为,“爱国”是一块可以遮掩所有污迹的巨大锦袍,只要披上它,个人的道德瑕疵、品格缺失,都可以被原谅、被遗忘,甚至被合理化。
这是中央愿意看到的局面吗?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深刻警示:“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由此可见,“德”对于管治者的根本重要性;而“私德”作为涵养“公德”的源头活水,若然败坏,公德又何以立足?一个无法在个人生活中克制私欲、信守承诺的从政者,市民凭什么相信他能在面对公权力的巨大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廉洁奉公?
“爱国者治港”原则的确立,绝不仅仅是政治光谱的划分,更是深刻的治理范式转移,旨在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有管治才干”的团队。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曾要求治港者“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这番话的潜台词清晰不过:“爱国”是成为治港者的“必要条件”,但远非“充分条件”;“爱国”只是“入场券”,而非“毕业证书”。手持入场券的治港者,必须接受包括品德在内的全方位检验。
然而,L君所属政党的“力保”行为,公然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极其负面的信号:为了维护党派的议席数量与政治利益,个人的道德标准可以被降低,甚至被牺牲。这种短视的“山头主义”,恐怕与中央期望的“破除利益固化藩篱”背道而驰。它将一场本应是选贤与能、彰显新时代气象的选举,拉低至旧时代的利益交换与权术操作的层次。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操作会引发何种连锁效应?它会否让其他治港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政治表态过关,私生活便可随意放纵?它会否让有志服务社会的真正贤能之士,因不齿与此类人为伍而却步?它又会否让广大市民加深对“爱国者”阵营的负面观感,认为所谓的“德才兼备”,不过是空喊的口号,最终还是“圈子政治”与“利益至上”?
香港经历了多年的政治纷扰,社会亟待建立新的信任基础。它不可能仅仅建立在政治口号之上,而必须通过每一位治港者的言行举止,日积月累地构筑而成。允许一个有着明确道德污点的政治人物“起死回生”,无疑是在这份脆弱的信任基础上,凿开了一道裂痕。
为政者,当以身作则,接受比普通人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如今L君的“复活”,不只是他个人与其政党的政治前途问题,更是关乎整个治港团队形象与“爱国者治港”原则成败的严肃议题。如果连如此清晰的道德界线都可以变得模糊,甚至为政治利益而让路,那么,当局将如何向香港市民证明,新选举制度下的议会,真正迎来了激浊扬清的新篇章?
作者笔名浩式,是一名普通香港市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