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信|行业寒冬中破冰前行:工程界代表的时代担当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香港工程界正经历一场深度变革。在工程量萎缩、建造业失业率创20年新高、企业营运压力加剧的背景下,工程界代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多家老牌承建商相继陷入困境:拥有44年历史的冯祥记因资金链断裂于2024年宣告清盘,涉及约1.5亿港元欠款,约120名员工受影响;超过70年历史的保华建业也于2025年申请临时清盘,进一步加剧行业动荡。这些事件凸显了行业面临的系统性挑战。

特区政府在《2025/26年度财政预算案》表明,未来五年将维持平均每年约1,200亿港元的基本工程开支,但业界反映实际公共工程项目的推出速度远低于预期。与此同时,私人工程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工程量大幅减少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使许多中小型承建商面临生存危机。这种“公私双缩”的局面,让工程界从业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行业困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代表以创新思维开拓新路,以专业精神坚守底线,以培育新秀奠基未来。这不仅是行业生存的迫切需求,更是香港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专业知识——工程界代表的立身之本

在技术复杂性日益增加的今天,香港工程界正全面步入数字化转型时代。这一过程要求业界不仅要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IM)、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还需紧跟工程法规与标准的动态调整。以《香港铁路标准》为例,其最新更新已明确参考国家铁路标准,体现了本地标准与国标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需要深入理解两套标准体系的精髓,实现无缝衔接,从而提升效率、缩短工期并降低成本。

深厚的工程专业知识已成为衡量代表胜任力的核心标准。从重大工程决策到安全事故预防,从技术标准制定到创新技术推广,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代表们还需要应对数据安全、技术债务、跨系统协同等新挑战,这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技术专长,更要在法规与标准层面具备创新应对能力。

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是工程界代表在快速变革的环境中保持话语权的基础。只有不断学习、持续更新知识库,才能在全球工程技术竞合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为香港工程界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责任担当——向公众解释以释除疑虑

近期发生的MIC“组装合成”居屋漏水、简约公屋剪短螺丝事件和冧天秤事故,充分考验了工程界代表的专业担当。这些事故不仅暴露了工程质量监管的漏洞,更揭示了行业在危机应对和公众沟通方面的不足。

在MIC居屋漏水事件中,理想的工程界代表应当及时与政府沟通并组织专家团队,向公众清晰解释预制建筑的工法特性和解决方案,而非仅仅表态“要求部门跟进”。同时,需要推动建立长效品质保证机制,包括引入第三方监测、强化验收标准等系统性措施。

冧天秤事故则暴露了起重设备监管漏洞。称职的代表应当主动协调政府及建造业议会,从制度层面推动全面检讨安全规范,不仅解决表面问题,更要建立长效机制。这需要代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识别问题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更重要的是,理想的工程界代表需担任专业与公众之间的“翻译者”。在事故发生后,代表应即时联同专家主动向公众解释技术细节,积极透过媒体访问、技术说明会等方式消除公众疑虑,而非让未经证实的猜测在社会上流传。有效的公众沟通不仅能维护行业声誉,更是建立社会信任的关键环节。

审批议案——涉大量工程需专业评估

在香港立法会90个议席中,工程界代表的存在绝非仅是界别利益的象征,更是提升议会整体专业性的关键支柱。面对立法会审议中涉及大量工程相关的政策拨款、技术标准、安全规管与项目审批,工程界代表的专业知识成为议会理性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

例如,在审批“北部都会区”等大型基建计划时,工程界代表的专业判断直接影响公帑运用效率与社会长远发展。其需要从工程可行性、成本效益、安全风险等角度提出专业评估,确保项目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

工程界代表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复杂的技术语言转化为政策论述,弥合理论与实践的落差。在处理工程审批程序精简、建筑安全条例更新等议题时,代表需以专业知识修正缺乏工程依据的提案,同时推动以数据为本的改革方案。例如引入电子审批平台缩减流程时间,正是工程思维融入治理的具体体现。

地价高昂——以创新方案促多元发展

当前香港工程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是“高地价”对行业的负面影响。2023-2024财年,香港卖地收入同比下跌逾40%,多个地块流标,显示开发商在楼价下行周期无力承担高地价;私人工程量断崖式下滑,2025年私营建筑项目审批量同比亦大幅减少,直接导致建造业失业率飙升至7.2%,约2.6万人失业。这些数据证明,高地价严重制约行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工程界代表需要展现技术领导力,连同业界向政府提出具体可行的替代方案。例如可协助推动政府从“依赖卖地收入”转向“多元土地开发模式”:加快公营主导开发,通过公营项目稳定工程量;创新地价定价机制,对偏远地块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或允许开发商以“建成后分成”模式参与,减轻前期土地成本压力;释放闲置土地,推动简化棕地、工业用地转住宅的审批流程。

同时,工程界代表应积极向政府建言,强调政策调整的紧迫性,并提出具体过渡措施:实施短期税费减免,对中小型承建商的地价付款提供分期或延迟缴纳选项;推动公私合作示范项目,由政府提供土地,开发商负责建设,以“服务置换”替代全额地价;建立政策调整指标,与政府约定自动启动地价检讨机制的条件。

在行业转型期,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关键。领先企业通过引入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工程质量全过程可控。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工程品质,更需要代表具备推动技术革新的远见与魄力。与此同时,专业坚守更显重要。工程质量是行业生存的基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代表更需坚守专业底线,推动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将标准化要求落实到每个施工环节。

沟通角色——以专业监督助良性互动

工程界代表应避免沦为“天气报告式”监督,被动复述政府工程批出金额、项目数量等表面数据。相反,需建立工程界关键绩效指标(KPI),例如:政策倡导成果(如成功推动法规修订数量)、就业保障效果(失业率改善幅度)、事故预防成效(工程安全事故降低率)。透过专业监督,确保政府工程项目符合安全、效率与创新三大原则。

真正的监督应当是建设性的。例如,代表可以要求引入智能监测系统以实时追踪工程质量,而非仅关注预算执行率。这种基于专业知识的监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推动工程项目的持续优化。

此外,工程界代表应当成为行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既要反映业界的合理诉求,也要基于专业知识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这种双向沟通的角色,有助于形成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良性循环。

社会责任——推制度改革破业界困局

未来几年,香港将面临工程法规与标准的密集调整,从铁路标准融合到大湾区工程协作,均需工程界代表在议会内外发挥知识转译与制度创新功能。其角色不仅是技术把关者,更是推动行业与政策对话的催化剂。

真正的工程界代表,应当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专业标准的守护者、业界与公众沟通的促进者。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代表以专业素养、卓越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带领业界突破困局。

在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工程界代表更应以香港长远繁荣和市民福祉为依归,将个人事业与香港未来、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北部都会区等新基建项目的推进,工程界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待工程界代表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在专业知识、技术创新、公众沟通等多方面展现领导力,以专业精神、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引领香港工程界开创新的篇章,共同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黄伟信工程师是“香港新方向”工程及交通专业召集人,“未来都会愿景”始创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