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我们需要怎样的立法会选举——火力全开还是相敬如宾?
在香港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立法会选举不仅是选出一批议员的过程,更是检验我们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时刻。第八届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即将在年末举行。这不单是一次例行的政治换届,更是完善选举制度后的又一次政治实践。究竟我们需要一场怎样的选举?是温和克制的“相敬如宾”,还是激烈交锋的“火力全开”?其实,一个成熟的选举文化,应该同时容纳两种元素:在人际与文明上相敬如宾,在政策与监督上火力全开。前者守住公共讨论的底线,后者推动公共治理的上限。缺一不可。
选举的本质是竞争。没有竞争的选举如同无盐之食,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与意义。在香港政治步入“爱国者治港”新阶段的今天,有人担忧选举竞争会被弱化,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竞争并非表面的口水战,而是围绕政策理念、施政能力的实质比拼。
香港社会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元思路的碰撞与交流。如果所有候选人的政纲千篇一律,表达方式如出一辙,那么选举将无法起到筛选最佳方案和代表的作用。因此,鼓励候选人在政策层面“火力全开”,是让选举真正服务于香港发展的必然选择。
政策辩论应当“火力全开”
所谓政策辩论“火力全开”,绝非鼓励候选人不计后果地攻击对手,而是主张在政策讨论中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见解与立场。具体而言,这种“火力全开”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政策主张应当具体而非空泛。过去的选举中,不少候选人喜欢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等空洞口号敷衍选民。这种模糊其辞的态度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新一届立法会选举,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以房屋、医疗、经济转型等复杂问题为例,若候选人仅以空泛承诺应对,选民将无法区分其政策优先序与执行力。相反,透过尖锐提问、数据对比、可行性分析,选举能成为一场“政策压力测试”。
其次,充分竞争有助打破政治垄断与思维僵化。若选举缺乏实质挑战,容易形成利益集团或特定意识形态的主导,压制创新解方。民众对政治的疏离,多源于“听了很多口号,却看不到算法”。当候选人公开比较KPI、时间表、财政影响与绩效评估机制,选民能用“可验证的承诺”而非情绪好恶来投票。长远看,这种机制能逼迫当选者对承诺负责,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候选人应该勇于指出对手政策中的缺陷和不足。真正有建设性的批评不是人身攻击,而是帮助选民看清政策的优劣。火力全开不是为了“打倒对手”,而是为了把问题拆解到足以合作的颗粒度。当辩论让争点清晰,差异被量化,许多分歧其实可以在技术层面找到交集,让政策设计更贴近实际需求,缩短政策从构想到落地的距离。
人际互动应当“相敬如宾”
“火力全开”的政策辩论,需以“相敬如宾”的互动伦理为基础。若选举沦为人身攻击、隐私揭露或污名化操作,将扭曲公共讨论的本质,使选民聚焦于个人瑕疵而非议题本身。近年全球政治极化加剧,部分地区的选举充斥谩骂与阴谋论,导致社会信任崩坏。香港作为国际都市,亟需建立更成熟的选举文化。
相敬如宾也有助凝聚社会跨阶层对话。香港社会结构多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需在议会中协调。若选举过程加深族群对立,将使立法会更难达成共识。例如,对劳工权益与商业发展的平衡,需候选人基于相互尊重寻找妥协点,而非将对方标签为“既得利益者”或“民粹主义者”。唯有维持基本尊重,政策辩论才能从零和博弈转向创造性解决方案。
以竞争促卓越,以尊重护民主
立法会选举不仅是权力更迭的仪式,更是社会自我更新的契机。在政策领域“火力全开”,能迫使候选人与选民直面复杂现实,透过辩论提炼更优解方;在人际互动“相敬如宾”,则确保竞争不脱离理性轨道,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基本纽带。
新一届立法会选举应成为典范:一场既充满思想交锋、又恪守文明底线的民主实践。唯有如此,立法机关才能真正汇聚民智,推动香港在挑战中前行。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