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习近平与郑丽文贺电互动 揭示台湾的选择空间正在压缩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作者:区汉宗

在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迅速致贺电,内容不仅强调“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更直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与“推进国家统一”的目标。这场互动不只是礼节性的祝贺,更是一次政治讯号的释放,对台湾未来的战略选择构成深远影响。

习近平的贺电语言精准而强势,表面上是祝贺,实则是政治宣示。“九二共识”与“反台独”已非单纯的交流基础,而是北京对台湾政治立场的底线。“伟大复兴”与“国家统一”则是中国内部完成国家统一叙事的延伸,将台湾纳入其中,意味着统一不再是模糊的远景,而是具体的政策目标。

这种语言的转变,反映出北京对台政策的三个特征:第一,时间紧迫感加剧,大陆认为统一进程不应无限期延宕;第二,政治底线清晰化,“九二共识”与“反台独”成为唯一可接受的对话前提;第三,将台湾问题纳入“民族复兴”框架,提升统一的正当性。

郑丽文的回电也展现出与过去国民党领导人不同的语气。她不仅重申“九二共识”,更强调“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并表示愿意深化交流、促进和平。这种回应语调与北京高度契合,显示出国民党在郑丽文领导下,可能朝追求统一、更合作的方向发展。

这种立场的转变,对台湾政局有三项可能影响:第一,国民党成为北京主要沟通管道,若民进党拒绝“九二共识”,北京可能加强与国民党的互动;第二,岛内政治对立加剧,亲中与抗中立场的分歧将更明显,可能引发社会撕裂;第三,选民结构重组,部分中间选民可能因两岸立场而重新评估政党支持。

台湾的战略空间正在压缩,“留给台湾蹉跎的时间不多”这句话,虽未出现在贺电中,却成为舆论对此互动的核心解读。这不只是警告,更是对台湾战略空间的提醒:

国际局势变化迅速
台湾模糊空间缩小

过去的中美关系以经济互赖为主轴,即便存在贸易摩擦与地缘矛盾,双方仍能透过对话维持稳定。但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双方关系逐步恶化,进而演变为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多层次的全面对抗。美国强调“印太战略”,拉拢盟友围堵中国崛起;中国则以“民族复兴”为号召,加速军事现代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被视为中美竞争的核心焦点之一。对美国而言,台湾是印太战略的重要支点;对大陆而言,台湾则是“国家统一”的关键,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后一块拼图。这种双重定位,使台湾成为中美角力的交汇点,也让其战略模糊政策面临挑战。

“战略模糊”是台湾自冷战以来的重要安全策略,其核心在于不明确表态是否会独立或与中国统一,借此降低北京动武的诱因,同时维持与美国的安全合作。这种策略曾成功让台湾在国际间保持一定空间,避免成为大国冲突的引爆点。

然而,当前的国际环境已大不相同。习近平多次公开表示“统一是历史必然”,并强调不排除使用武力;美国对台支持更为明确,近年来,美国国会通过多项挺台法案,高层互访频繁,军售规模扩大;国际社会关注升高,乌克兰战争后,西方国家更关注台海安全。如此情势,战略模糊的空间被压缩,台湾若不调整策略,恐将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在中美竞争加剧、国际局势剧变的当下,台湾已无法再依赖过去的战略模糊来维持现状。

中国内部信心高涨
足以推动统一进程

近年来,中国内部对推动“国家统一”的信心显著提升。这种信心不仅来自经济、军事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更源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叙事。北京认为自身实力已足以主导两岸关系,推动统一进程,这种态度对台湾构成前所未有的战略压力,也迫使台湾重新思考自身定位与应对策略。

中国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实力基础上:

经济实力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基础建设、数位经济等领域具备强大竞争力。尽管面临外部制裁与内部挑战,北京仍能维持稳定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已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制造业、基础建设与数位经济等领域,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与制度动能。即使面对外部制裁、供应链重组与内部结构性挑战,北京仍能维持稳定增长,这不仅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也重塑了地缘政治格局。

基础建设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系统,以及世界级的港口与机场群。这些硬体建设不仅提升内部运输效率,也支撑“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的经济触角延伸至亚非欧多个地区。

中国的数位经济规模也已位居全球前列,涵盖电子商务、金融科技、人工智慧与云端运算等领域。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企业在全球市场具有高度影响力,并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资。特别是在人工智慧与5G通讯技术方面,中国已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与数位治理。这些创新不仅提升经济效率,也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掌控力,形成“数位威权”的新治理模式。

尽管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与贸易制裁,中国仍展现出高度韧性。透过“双循环”战略,北京强化内需市场,减少对外依赖,并推动供应链自主化。 在两岸关系上,北京也借由经济实力施加压力与吸引力,推动统一进程。

加速军事改革
强化海空战力

根据台湾国防部最新报告,大陆目标在2035年前完成军力现代化,并实现“台海内海化”的战略构想。这一进程不仅改变了区域军事平衡,也对台湾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建构“攻防兼备、全域反应”的现代化军队。根据国防部报告,大陆采取“三步走”策略:

短期目标(至2027年):完成基本现代化,具备区域作战能力;
中期目标(至2035年):全面军事现代化,掌握第二岛链以西军力投射优势;
长期目标(至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规划不仅是军事技术升级,更是地缘战略的重塑,尤其针对台海的部署与演训,展现出高度针对性。

大陆海军近年来快速扩张,重点包括:航舰战力提升,福建号已完成多次海试,未来将与辽宁号、山东号组成三航舰编队,具备远洋作战与空中支援能力;潜舰与水面舰扩编,加速建造新型潜舰与驱逐舰,强化反潜、反舰与防空能力;战略纵深扩展,海军演训范围延伸至第二岛链,甚至南太平洋,突破美日等盟国的第一岛链封锁。这些部署使中国海军具备对台封锁、登陆支援与外军抗击的能力,构成台湾周边海域的压力网。

大陆空军也正朝“全域反应”方向转型,重点包括:新型战机列装,歼-16、运-20等自制战机大量服役,歼-35与第六代战机研发加速;空中机动与补给能力,强化空中加油、远程运输与精准打击能力,支援跨区域作战;战略纵深打击,具备对第二岛链内外的打击能力,提升对美军基地与舰队的威慑力。空军的现代化使中国具备快速反应与远程打击能力,在台海冲突中可发挥关键作用。

火箭军与互联网作战:非对称打击的核心力量。火箭军与互联网部队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非传统支柱:火箭军扩编核与常规打击能力,新型反舰弹道飞弹与极音速飞弹列装,提升对美军航舰与台湾防空系统的打击能力;互联网作战整合,采“平时渗透、战时破坏”模式,可在冲突初期瘫痪敌方指挥系统与通讯互联网;多波次打击模式,强调“首波突击、后续攻击、补充打击”,形成饱和式火力压制。这些非对称能力使中国在台海冲突中具备先发制人与快速瘫痪的战术优势。

台海内海化
战略意图与实施路径

“台海内海化”是大陆军事现代化的核心战略之一,意指将台海视为中国内部海域,排除外部军力介入。其实施路径包括:常态化军演,机舰逾越海峡中线,贴近台湾24海浬线,形成压力态势;由训转战、由演转战,演习区域逐步扩展至台湾东部外海,模拟封锁与登陆作战;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建构,阻止美军介入台海,确保中国军力主导权。这一战略若成功实施,将大幅削弱台湾的防卫纵深与外援能力,改变台海安全格局。

大陆解放军的军事现代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战略重塑。台海内海化的构想与海空战力的强化,意味着台湾所面对的军事挑战已进入新阶段。在这场军事竞赛中,时间与准备将决定台湾的命运。

不过,朝野对两岸政策分歧明显,缺乏整合。在此情境下,台湾若无明确战略选择,将陷入被动,甚至错失主动塑造未来的机会。台湾内部缺乏共识,导致对外战略呈现模糊与不稳定状态,具体表现在:外交政策摇摆,不同政党执政时对美中关系的态度差异大,使国际盟友难以预测台湾立场;国防政策分裂,对军事预算、兵役制度、武器采购等议题,朝野争议不断,影响国防整备。

习近平与郑丽文的贺电互动,是一次政治讯号的释放,也是一场战略压力的施加。随著北京步步进逼,台湾的选择空间将愈来愈小,蹉跎的代价也将愈来愈高。习近平与郑丽文的贺电互动,不只是两党之间的礼节性交流,更是一次政治讯号的释放。它提醒台湾:在全球格局剧变与大陆崛起的背景下,留给台湾“蹉跎”的时间已不多。台湾若要维持自身利益与安全,必须在战略上清醒,在内部形成共识,才能在未来的两岸互动中掌握主动权。

作者区汉宗是香港媒体人。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