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死亡”不该是笑话 “性”也不该是污名
来稿作者:冯广荣
近日,有新闻媒体以《葵涌葵俊苑大学男生窒息毙命 消息:死者边观看淫片 边布缠颈增性刺激》为题,报道一名年轻男子在住所内死亡的事件。这则报道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与热议。然而,从媒体的报道方式到读者的反应,都暴露出我们在面对死亡、性与新闻伦理时的集体盲点。
煽情叙事与新闻伦理的失守
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新闻不只是报道事实,更像是在抢眼球。当一宗年轻人死亡的事件被报道时,若标题用上“淫片”、“布条缠颈”、“性刺激”这些字眼,读者自然会点进去看。但这样的写法,其实已经不只是传递资讯,而是把死亡变成一种猎奇消费,把性行为变成一种污名。
死亡本来就应该是最需要谨慎处理的题材。当死因还没确定,警方仍在调查,媒体有意无意地用“消息人士透露”来定性事件,说是“自缢性快感”导致的意外,这不但可能误导公众,更可能对死者和家属造成伤害。
更重要的是,这种报道方式会影响社会对死亡的理解。当死亡被描绘成一种“奇怪行为的后果”,我们就容易忽略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扰、孤独感、或其他复杂因素。新闻的角色应该是守住真相和尊严,而不是单单制造话题。如果媒体只选择最耸动的角度,那么我们对死亡的集体认知也会变得扭曲。
性与死亡的双重禁忌
性和死亡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但也是最难开口的话题。当这两者在一则新闻里同时出现,社会的反应往往非常激烈。尤其当死者的行为被描述为“非主流”或“不寻常”的性实践时,舆论很快就会转向批评和道德审判,而不是去理解这个人为何会这样做、他经历了什么。
这反映出我们对“性”仍然有很多禁忌和偏见。只要行为稍微偏离“正常”,就容易被贴上“变态”、“不洁”甚至“活该”的标签。当“性”和“死亡”被连结,死者的行为就被简化成“导致死亡的原因”,而不是一个需要理解的人性面向。
这样的看法不但扭曲了事件,也让我们无法好好谈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更深层的问题是,社会对性是压抑与道德审判,而不是开放与理解。这不但阻碍了性教育的发展,也让许多有困扰的人不敢寻求帮助,因为害怕被标签、被嘲笑、被排斥。
读者反应中的冷漠与单向反射
除了媒体的报道方式,读者的反应也很值得反思。在社交平台和留言区里,常常看到一些戏谑、嘲笑甚至幸灾乐祸的留言。很多人只看了标题或一两句话,就立刻下判断,说“爽死”、“精尽人亡”、“重口味”,仿佛死者的死亡只是个笑话或警世故事。
这种反应或许不是偶然,而是我们资讯环境和文化氛围的结果。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资讯传得太快,事实还没厘清,大家就已经有了情绪反应。媒体用煽情标题吸引点击,读者用情绪化留言回应,形成一种“媒体迎合—读者反射”的恶性循环,让读者“全身都是敏感点”。这样的互动让新闻失去公共价值,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理性讨论复杂的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冷漠的反应会逐渐侵蚀我们的同理心。当死亡被当作笑话,当性被当作耻辱,我们就不再愿意去理解他人的痛苦与挣扎。我们变得只在乎“好唔好睇”,而不在乎“系唔系真”、“系唔系公平”、“系唔系有人受伤”。这不只是媒体的问题,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
回归理性地看待死亡、性和新闻
这种恶性循环的背后,是我们对资讯的判断力不足。很多人没学过怎么看新闻、怎么分辨消息来源,也不知道新闻可能有立场或偏误。当媒体用“消息人士”来报道未经证实的内容,读者就只能被动接受,甚至转发出去,让错误资讯越传越广。
再加上我们对性议题还是很避忌,对非主流性行为的理解也不够,只要新闻里出现性,就容易被妖魔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媒体和读者其实是一种共犯结构:媒体为了迎合市场,用耸动的方式报道;读者习惯快速消费,缺乏深度思考。结果就是我们越来越难好好谈死亡、性和人性。
这宗事件不只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怎样看待死亡、性和新闻。当新闻选择最耸动的方式报道,当读者用最轻率的方式回应,我们还能说自己是成熟的公共社会吗?只有当我们愿意慢下来,细看每一则新闻背后的真相和人性,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更理性、更尊重、更有同理心社会。
作者冯广荣是东华学院人文学院高级讲师,美国死亡教育及辅导学会认可死亡学院士。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