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习特会未谈台湾:一场精心设计的外交回避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原本被广泛预测为“习特会”焦点的台湾议题,意外缺席。这场外交“急刹车”并非偶然,而是北京在多重不确定性下的审慎选择。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风格与韩国总统对台海问题的轻率表态,中方本有机会推动“反台独”表述纳入联合声明。然而,北京选择了克制,既未推进政治宣示,也未将台湾纳入谈判筹码。

北京刻意淡化台湾议题

台湾被视为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在北京眼中属于不可谈判的范畴。若在与美国的贸易磋商中提及台湾,恐使其被视为谈判筹码,削弱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主导权。因此,在特朗普未主动提起台湾的情况下,北京选择顺势避谈,以维持议题的敏感性与独立性。

美方的态度亦显示出对台湾议题的战略保留。特朗普政府在会前刻意放软姿态,包括拒绝台湾高层过境、暂停军援、降低官员互动层级等,显示出华府为促成领袖会晤而暂时与台湾保持距离。这种“不打台湾牌”的策略,既是对北京的示好,也反映出美方在当前阶段不愿在台海问题上激化矛盾。

这场会谈虽未触及台湾,但双方在会前已进行多轮角力,台湾仍是美中博弈中的潜在焦点。这场“急刹车”不仅是一次战略收敛,更是一次对外界讯号的精准传递:台湾问题,仍是中国不可触碰的红线。

策略预留更大博弈空间

这种克制背后是对国际环境的深度评估:在俄乌战争、全球供应链重组、欧洲战略调整等背景下,任何冒进的政治操作都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外溢风险。因此,釜山的“沉默”不仅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外交撕裂,也为北京赢得了体面,更为后续博弈预留了空间。这种“模糊空间”的战略运用,体现了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灵活性与现实主义。因此,釜山的“沉默”是一种战略性保留,为未来更复杂的博弈预留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釜山的克制与中国国内舆论场上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对比。在社交媒体与官方宣传中,统一与反“台独”仍是高频词汇,但在釜山的外交实践中,却选择了低调与回避。这种落差并非矛盾,而是北京在内外政策之间的平衡术。对内,北京需要维持民族主义情绪与政治合法性;对外,则需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激化冲突。釜山的“沉默”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在不放弃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以克制换取外交空间与国际体面。

对台湾而言,釜山的“沉默”虽然暂时避过一劫,但并不意味着安全无虞。尽管台湾掌握全球九成高端芯片产能,在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面前,其“自我选择权”仍受制于外部力量。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关键,仍在于各方保持冷静与自制。在全球秩序重组的过程中,认同北京的统一主张,方能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局势中寻得生存空间。

台湾战略选择显得脆弱

釜山“习特会”未触及台湾议题,表面上看似避过一场外交风暴,实则是大国博弈下的战略沉默。对台湾而言,这场“沉默”既是短暂喘息,也是警讯。

台湾虽拥有全球九成高端芯片产能,被誉为“矽盾”,但这项优势并非绝对安全保障。随着美中科技战升温,供应链重组加速,台湾的战略价值正面临被稀释的风险。美国推动芯片回流与本土制造,中国则加快半导体自主化,双方都在降低对台依赖。当台湾的技术优势不再是不可替代,地缘风险将更为凸显。

更重要的是,台湾的“自我选择权”在大国博弈中显得格外脆弱。无论是美方的军事支持,或是北京的外交施压,台湾往往被动应对,难以主导自身命运。釜山会谈未谈台湾,并非台湾不重要,而是台湾议题已被纳入更高层次的战略盘算。这种“缺席的存在”,正是台湾国际角色的真实写照。

如上所言,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关键,在于各方保持冷静与自制。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虽充满不确定性,却也为台海提供了缓冲空间。台湾应善用这段模糊期,避免成为大国对抗的引爆点,维持灵活的外交操作与务实的安全性原则。

在全球秩序重组的过程中,台湾若一味坚持对抗立场,恐将陷入孤立与风险之中。与其寄望外力,不如主动寻求与北京的对话与理解。在尊重“一个中国”原则的框架下,争取最大程度的自治与国际空间,或许是台湾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局势中寻得生存空间的务实选择。

习郑互动极具政治意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后迅速致贺电,内容不仅重申“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更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与“推进国家统一”的目标。这场互动远非单纯的礼节性祝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讯号释放,对台湾未来的战略选择构成深远影响。

首先,贺电的语言与时机皆具高度政治意涵。郑丽文作为国民党新任主席,其立场明确支持“九二共识”与两岸和平交流。习近平的贺电不仅肯定这一立场,更进一步将“推进国家统一”置于两党合作的核心目标,显示北京期望借由国民党的领导转型,重新塑造两岸互动的政治框架。其次,贺电中的“伟大复兴”与“统一”语汇,反映出北京对台政策的主动进取。在全球秩序重组与美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北京强调民族复兴与统一进程,意在向台湾社会与国际社会传递一种“历史趋势不可逆”的讯息。

对国民党而言,郑丽文的回应展现出试图重塑两岸论述的企图心。她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的通关密语,并宣称此一立场将成为台湾新的主流民意。这种说法既是对北京的呼应,也试图在台湾内部建立一种“和平论述”的正当性。贺电可能预示“习郑会”的可能性。若未来两岸领导人能借此契机展开对话,将为两岸关系注入新的变数。习近平对郑丽文的贺电是一场政治讯号的精准投射,意在重启两岸政治对话的可能性,并推动统一进程的叙事主导。对台湾而言,这不仅是外交互动,更是一场战略抉择的前奏。

釜山的沉默,是一次外交上的静水流深,也是一面映照台湾现实的镜子。对台湾而言,如何在这个模糊空间中维持灵活的外交操作,避免成为大国对抗的引爆点,是当前最重要的课题。台湾唯有认清局势,审慎布局,方能在风暴未至之时,稳住航向,守住和平。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