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勇|粤港澳共办全运会 香港体育角色的历史性转型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2025年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现场并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幕。这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延续历届传统出席全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时刻,亦是国家对体育事业、民族团结与区域融合的高度肯定。

习近平出席全运会开幕式
宣示体育强国与民族团结

全运会作为中国国内水准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自1959年创办以来,历届开幕式均由国家领导人主持,体现其不仅是体育盛事,更是政治象征与国家意志的体现。毛泽东同志曾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确立了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出席,不仅延续了这一传统,更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全运会新的使命,不仅是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区域融合、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深度推动。这一历史性时刻,将为中国体育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与信心。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赴广州出席开幕式,不仅体现了特区政府对全运会的高度重视,更彰显了香港在国家体育事务中的积极角色与制度融合的进一步深化。

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盛事
实践制度融合与区域协同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暨残疾人运动会与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这一创举不仅是体育赛事的制度创新,更是“一国两制”框架下制度融合与区域协同的深度实践。三地携手举办国家级综合运动会,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行政协作、基础设施、文化认同等方面迈向更高层次的融合。

“一国两制”的核心在于制度差异下的共存与协同。粤港澳三地分属不同法律制度与行政架构,能够共同承办全运会,意味着在通关、场馆标准、赛事管理、医疗保障等方面建立了高度兼容的协作机制。例如,跨境马拉松与港珠澳大桥公路赛事实现“不踩刹车”的无感通关,体现了三地在技术与制度层面的深度融合。

这种制度协同不仅提升了办赛效率,也为未来粤港澳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范式。全运会作为国家级盛事,其制度融合的成功实践,为“一国两制”的深化提供了具体案例。

分工明确“多中心”运作
深化文化认同与社会动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强调“硬联通”与“软联通”的双向推进。本届全运会的场馆分布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涵盖34个大项、419个小项,充分发挥了区域资源的互补优势。香港承办男子22岁以下组篮球、场地自行车、击剑、高尔夫球等八个项目,并设有群众赛事,标志着其从“参与者”转型为“主办者”。澳门承办武术、健美操等项目,广东则负责大部分核心赛事。三地分工明确,协同高效,展现了大湾区“多中心、网络化”的运作模式。这种区域协同不仅提升了赛事品质,也促进了城市间的互动与认同,为大湾区建设注入了文化与制度的双重动能。

开幕式以“同心圆”为创意核心,融合粤港澳三地的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透过科技手段呈现醒狮、英歌、港乐、广绣等岭南文化元素,并融入维港、大三巴、小蛮腰等地标,诠释“三地同心、圆梦未来”的主题。这种文化展演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情感共鸣。香港市民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参与国家盛事,增强了对国家认同的情感连结。澳门与广东的市民亦透过赛事与文化互动,加深了对彼此的理解与尊重。此外,三地政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迎接全运会活动、设立直播专区、推动学校参与,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这种社会动员不仅提升了体育热情,也促进了公民参与与社会凝聚力。

创新体育事务治理模式
铺垫未来跨境公共事务

全运会的粤港澳联合办赛,是体育事务治理模式的创新。三地在场馆建设、赛事管理、技术支援、志愿者培训等方面建立了协同机制,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趋势。香港能够承办奥运项目,意味着其体育设施与管理能力已达国家级标准。澳门则在武术等传统项目上展现文化优势。广东作为主体承办地,统筹协调能力亦获高度肯定。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体育事务的专业化与制度化,也为未来跨境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本届全运会的粤港澳联合承办,是“一国两制”制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也是大湾区区域协同的象征性突破。透过体育盛事,三地不仅实现了制度兼容与资源共享,更在文化认同与社会动员上迈出关键一步。这一历史性时刻,将为中国体育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与信心。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