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回应01观点——建立“全民医保”前的一些过渡措施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何子煜

近年来,“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的概念在国际间大行其道,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依据。所谓健康公平,就是所有公民享有可达致的高标准健康,不应受其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年龄、性别或地域等因素所影响。以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更简洁的定义来说,健康公平就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最理想的健康状态(Health equity is when everyone has the opportunity to be as healthy as possible)。

10年前卫生署的“人口健康调查”(Population Health Survey)已揭示,家庭收入的多寡会对市民的健康自评状况产生明显影响:高收入家庭多认为健康“良好”,而低收入家庭则倾向“一般”或“差”。这显然与健康公平的理念不相符。

发达香港仍未实现健康公平

香港作为一个已发达经济体,为何难以实现健康公平?笔者看来,香港问题症结主要在两个阶段:​其一,公私营医疗严重失衡,公营系统不堪重负。​​香港每千人口仅得2.16名医生,远低于发达经济体水平,且近半医生需支撑服务全港九成病人的公营体系。早在多年前,食物及卫生局已预测,到2030年医生短缺将达1610人,2040年更扩至2000人。公营前线长期超负荷运转,病人轮候时间漫长,及时获得优质服务沦为空谈,

故此,如何有效分流公营体系的需求到私营体系,就成为了破局的关键。针对这一点,今年政府推出公营医疗收费改革,将秉持“能者共付,轻症共付”等原则,考验的是俭省医疗开支的同时,要实现健康公平,而这就为第二阶段的问题埋下了伏线。

自愿医保覆盖不足力度有限

​​第二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愿医保覆盖不足,分流效果未达预期。根据统计,自愿医保认可产品目前的保单数目为134万张,只占个人偿款住院保险产品市场的三分一。一些市民反映,自愿医保能涵盖的项目有限,尤其是未有回应市民对中医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然,从浅层来看,这固然是自愿医保计划的力度有不足。但同样我们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公私营之所以需要引流,正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极大的鸿沟。这也是《香港01》的“01观点”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块在水底下的冰山——我们一直在纵容一个缺乏有效规管而导致价格完全失控的私营医疗市场。

过渡全民医保之前政策建议

因此,笔者同意《香港01》的倡议,要建立一个能够发挥议价功能的“全民医保基金”,透过成为市场上的单一购买者,将私营医疗的价格拉回合理水平、缩小价格鸿沟。但而在实现这一步之前,笔者提出一些过渡性措施,让社会能够有序地破解健康公平的困局。

第一,针对自愿医保覆盖性的问题,随着中医在基层医疗的角色日渐清晰,尤其在处理慢性病和预防各类型健康隐患中具有明显优势。在政府大力推动中医,且第一间中医医院即将启用之际,政府的自愿医保计划,应尽可能涵盖中医服务,容许更多市民透过向社区中的中医求诊来分流对公立医院服务的需求。

另一方面,正如讨论医疗收费改革时提到,目前市民使用公营医疗服务时的共付率极低,政府的资助达到97.6%,每名市民每次求诊大约由政府补贴近2,000元。与此同时,而购买一份基础的医疗保险保单,约为4,000元。既然如此,考虑到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如果政府能够为市民,尤其是基层市民,提供1:1的配对性自愿医保供款,即市民只需要支付2,000元,其余2,000元则是由政府承担,那么就可以做到由政府用一次求诊的成本,拉动了对市民一整年的医疗保障。

作者何子煜是公共事务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