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跨区地积比率转移(一):业主与发展商的回报攻防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送澧手记|黄仲澧

早前笔者在10月中撰文《放宽跨区地积比率转移 地产金融市场机会处处》,讨论《2025年施政报告》所提出的“跨区地积比率转移”新机制。这项新政策由传统聚焦“实物转移”的地积比率转移,变成以“金额抵销”为主导,更强调灵活性,有望为市场带来新动力。

香港楼市自2020年起持续低迷,现时市面上的旧区重建地盘多数面积细小,而且准许地积比率从现有规划机制下普遍已达上限,因而欠缺吸引力。市区重建步伐滞后,政府今次大胆推新机制,目的正是为市场注入诱因,鼓励私人市场参与,加快市区重建。

在政府积极与业界、专业团体、地产商会及相关持份者商讨细节的同时,笔者和团队亦马上约见以往合作过的旧楼业主与发展商,主要集中于7个指定地区。当中有部份人认为新政策为旧楼业主带来曙光,但期望政府尽快厘清“游戏规则”,才可判断实际吸引力。

很多业主最关心如何保障自身最大利益,自然希望物业能以“价高者得”出售。不过,近五年以来,除了市建局主导的重建外,鲜见发展商主动收购,导致部分业主只能参考市建局的收购价。市建局补偿一般以同区七年楼龄单位计算,金额普遍高于市场价,因此与现实收购价有落差,令成交更难促成。

此外,业主对收购定价模式亦各有看法,有人主张以实用面积、有人看重总楼面面积,亦有人认为应按业权份数分配,利弊见仁见智。至于政府公务员建屋合作社会否纳入、新政策会否涵盖工厦、长者自住安排有否特别考虑等,都是不少业主的疑问。业界亦关注申请时会否须承担绿色建筑、优质城市设计或新型基建等额外责任。这些不明朗因素,或令部分业主选择观望,拖慢市区重建进度。

发展商方面,在商言商,当然以商业利益作首要考量。虽然住宅楼市近期相对平稳,但建筑成本高企,发展商普遍不愿以市建局的高标准价收购。今次新机制,向7个指定地区的重建地盘额外提供20%地积比率,则被视为重要诱因,相信仍会有买家在指定地区物色合适重建地盘,但必然会考虑收购所需的时间成本和利息开支。

“跨区地积比率转移”涉及不同既得利益者,政府在与业界详细磋商的同时,更应顾及业主的合理利益,毕竟他们才是市区重建不可或缺的一环。期望当局能多角度、审慎平衡各方利益,真正推动市区重建目标落实,令香港旧区迎来新生。

作者黄仲澧是香港房地产及土地管理学会外部事务主席,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香港城市规划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规划师,香港城市设计师学会会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