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凯.杰语|从全运到奥运 大湾区制度融合新篇章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作者:郭凯杰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香港队历史性派出602位运动员出赛,且表现亮眼:到周日(11月16日)执笔之时,港队已经累积夺得7金2银5铜,创下历史最佳成绩,还陆续有来。除了游泳拿下双金,在三项铁人、剑击等项目也屡创佳绩。此外,这是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的全国性赛事;近日社会上开始有声音表示,依托本次联合举办赛事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能否申办奥运会?

连日精彩的赛事固然让观众固然大饱眼福,但全运会的意义不只是一场场比赛,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制度融合的一次大考,标志着大湾区在行政协作、基础设施和文化认同上的大融合。

融合大考:从跨境马拉松说起

例如全运会的马拉松赛事就途经深圳湾公路大桥,横跨深圳和香港两地,是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试想,跑手怎么实现“无感通关”?不用停下来检查证件就能顺畅跑完,背后当然需要有两地文体旅部门的紧密合作,试验出新的制度创新。

本届全运会的场馆散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这种模式不只让资源互补,还推动了通关、医疗保障和赛事管理的深度融合。这些尝试让人看到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如何从体育入手,深化互联互通。

全运经验:有能力也要计好数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能不能依托全运会的经验,让制度融合踏上新台阶?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和文体旅局局长罗淑佩都相继表示,综合粤港澳办全运的经验,香港绝对有能力承办更多国际赛事,甚至包括奥运会。最早的时间点,可能就是2036年奥运——早前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访港时,就提到大湾区有世界级设施和体育热情,适合申办。

根据国际奥委会2019年修改《奥林匹克宪章》后的机制,奥运可以由多个城市联合主办,给大湾区申办奥运的可能性开了绿灯,也可以说是为香港参与申办奥运打开了大门。香港本身的场地当然不足以应对奥运会的需求;但加上大湾区城市的取长补短,其意义及可能性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申办奥运当然能带动体育投资、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不过,历史数据说明,申办奥运超支亏损的例子远多于盈利,我们就要必须“计好数”。

对手不少:更要提早做好准备

例如,以场馆为例,奥运会固然对场馆安排有所要求,但必须具可持续性: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比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香港启德体育园、澳门东亚运动会体育馆等,只有当社区有长期需求的时候才建新馆。其次,参照此次全运会的出入境安排,就运动员、观众、工作人员的运输策略需全盘规划,确保环保便捷,优化“一小时生活圈”。再来就是三地政府的财政和责任安排:相对于其他国家多城市联合申办,在一国两制下的安排是一项独特的挑战,政府需协调财政支出比例和司法差异等问题。

有意申办奥运的竞争对手不少,包括印度、卡塔尔、土耳其等。不过相对之下,大湾区有独特的优势:从2008年北京奥运到2036年已相隔28年,不但符合轮换逻辑,再加上全运会的经验,或能成为区域融合、智慧城市升级的一次规范,对三地进一步互联互通的意义甚大;未来在科创、文创等方面的人员交流合作都能有所参考。

总而言之,全运会不只是香港运动员的荣耀时刻,更是粤港澳制度融合的里程碑。如果我们能够善用这次的经验,申办2036年奥运不再是梦。国际级的盛事能够提升体育氛围,还能带动经济和文化交流,让大湾区真正闪耀国际舞台。我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郭凯杰是团结香港基金副研究总监,全国青联委员,政府咨询委员,大专讲师及顾问。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