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创业日展示崭新医疗成果 首创血管再生药助糖尿脚患者免截肢
一年一度的中文大学创业日将于9月19、20日举行,今年已是第十一届,一如以往,创业日透过展览、创业大赛、主题讲座、工作坊、与投资人会面等项目,以展示中大师生校友的科研成果。其中两个重点项目均在医疗领域上取得突破,包括以及“世界首创”血管再生药物,用于治疗周边血管疾病(PAD)、包括糖尿病足等目前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的病症;以及“定量磁化转移”技术将传统MRI(磁力共振)成像提升,采用直接观察蛋白质等大分子分布,以色彩图呈现增加精准度。
全球首创血管再生药物 减糖尿脚截肢机率
NutrigeneAI脉源创科(深圳)开发的血管再生注射药物,研究基础由2017年展开,针对末梢血管闭塞(如糖尿脚、慢性缺血)进行研究,发现只要激活内皮细胞便可促进血管新生,重建微循环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全球约有2亿人受周边血管疾病(PAD)困扰,随著人口老化,治疗需求将持续上升,由于此疾病是由动脉狭窄而导致四肢血流减少,严重会令组织坏死而需要截肢,糖尿脚便是其中一种典型引发血管病变的长期疾病。现时治疗末梢血管闭塞的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接受手术、服食降血脂药物或控制血糖等,但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植入支架或外科搭桥手术费用亦相对高昂,若以再生血管药物进行治疗,不但低侵入性,长远甚至能稳定病情。
黄永德形容开发新药“路虽远,但总要有人行”,他期待药物最快可在2033年面世,届时不但可令患者如糖尿脚病人将无须截除下肢,变相减少患者的住院及大型手术需求,减轻公共医疗财政负担。团队预计药物初期成本为每剂3,000至5,000港元,但相信随技术不断发展,成本及用药次数可以逐渐降低,亦强调药物成本远低于病患因丧失生活能力而衍生的长期医疗及社会照顾开支。
团队目前已完成老鼠动物实验,证明可恢复血流并逐渐康复,现正计划募资3,000万港元,以进行下一步测试,在猪、猴子等大型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当完成毒性测试及药剂化学制造与品质测试后,便向美国、香港及内地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预计最快在3年内可进入第一期人体临床试验。技术现已取得美国及国际专利,并参与了香港科技园及深港科创合作区的进驻计划。
升级传统磁力共振 及早发现肝纤维化及脑退化
另一个出席中大创业日的医学团队,是明鉴医疗科技Illumination,致力推动定量磁化转移(Quantitative magnetization transfer)成像技术,加快普及、精准的医疗和 AI 医学影像发展。磁力共振(MRI)作为身体检查方法之一,利用人体内质子在强磁场下排列,通过射频激发并收集回复讯号,形成影像,但当患者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大于30、或有发炎情况时,检测效果会受到局限,影响医生断症。
团队透过提供全新的磁振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使现正使用的磁力共振机器只需要作简单的软件升级,即可以在不使用显影剂的情况下,检测到人体组织中的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体等),配合后期制作即可提供量化而仔细的检测图像。
营运总监陈骏生指出,传统MRI的成像以黑白呈现,早期疾病如肝纤维化难以辨识,但透过新技术的彩色成像,再辅以人工智能进行分析,有助医生精准断症,以客观准则分析病症严重程度,同时有助提升AI学习准确性与可重复性,让大数据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更广泛。目前,新技术已经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应用,并为超过200名志愿者进行临床检测,并证实可抑制MRI中的干扰信号,包括脂肪、铁、血流、化学交换,减低不均匀性,同时检测时间亦减少一半以上。
另外,MRI所产生的影像,由于信息量丰富,十分适合用于训练AI 影像模型,团队现正与一所国内大型 MRI 机器制造企业进行科研合作,计划在国内开展多种临床实验,期望技术可普及应用于现时的MRI设备,以及将后处理平台商业化,2至3年后正式推出市面。团体深信,技术将来可用于多种与老年化相关的疾病,如脑部疾病(如阿兹海默症、脑退化性疾病),可透过检测脑内大分子的沉积,及早发现退化迹象。另外,亦可应用在多发性硬化和骨关节炎,及组织纤维化相关的疾病,目前已取得多项美国及中国专利。新技术需要进行成像技术的后期处理,但插件系统(Plug-in Community)十分灵活,旧型MRI机亦可安装,不用更换新机,亦支持用户与第三方开发者共建医学影像分析和放射组学于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