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 师生以科技保育 建筑信息模拟重构彩虹邨全貌和历史印记

撰文: 容育仁
出版:更新:

有“香港最美屋邨”之称的彩虹邨落实重建,其七彩外墙、旧式屋邨设计及人情味街道是独特标志。为留住邨屋特色与社区回忆,香港专业教育学院(IVE)跨学科师生策划“‘邨’越彩虹.‘楼’住回忆”项目,以建筑信息模拟(BIM)、虚拟实境(VR)等科技重现彩虹邨全貌与历史景象,并记录老街坊故事,为这座老牌屋邨保存珍贵历史。

跨学科合作实践所学 推动社区保育

彩虹邨于1962年落成,标志性的七彩外墙、富人情味的旧式屋邨设计及小店林立的街道,形成彩虹邨独特面貌。项目由IVE社区服务策划及领航高级文凭和建造管理学高级文凭的师生合作筹划,并获职业训练局(VTC)社区参与办事处、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彩虹长者综合服务中心协助。

师生团队发挥跨领域优势,其中社服相关课程学生,曾访问了多名彩虹邨老街坊,了解他们过去在彩虹邨生活的点滴,将他们的生命故事制作成电子故事册,承传回忆;又活用航拍、360度全景拍摄和BIM科技,重塑标志性地标和老街坊往日的生活场景,以VR方式呈现,带来犹如置身彩虹邨的数码体验。

以BIM科技还原六、七十年代的彩虹邨

IVE建造管理学高级文凭应届毕业生则运用专业技术进行空间数码化,实现以科技呈现人文故事的保育模式,将彩虹邨的建筑外貌、标志性地标及生活场景数码化。运用不同科技和工具收集环境数据,如用无人机高空航拍;利用360度全景相机记录住宅单位和走廊的空间与比例等,四个月内共进行十次不同形式的数据收集。

他们亦利用BIM立体电脑绘图技术重塑彩虹邨的地标设施,包括七色篮球场、街市,甚至屋内单位等地。最终,作品以VR系统呈现,用家戴上VR眼镜便能身临其境地漫游于这个重现的彩虹邨虚拟空间,感受昔日的社区气息与建筑魅力。

夺社区比赛金奖

“‘邨’越彩虹.‘楼’住回忆”项目早前参加VTC社区参与办事处举办的“‘社’出新主意—VTC社区参与奖励计划”,他们凭杰出作品和解说,赢得评审赏识,勇夺比赛社区参与金奖。

IVE(屯门)建造工程系系主任程启业表示,BIM和小型无人机技术是现今建造业界必需的技能,加上政府重视低空经济发展,IVE建造管理学高级文凭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今次的项目正是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宝贵经验。

“‘邨’越彩虹.‘楼’住回忆”项目师生团队。(左起)IVE(屯门)建造工程系讲师洪健豪、IVE(屯门)建造工程系系主任程启业、IVE建造管理学高级文凭毕业生雷梓桐、IVE社区服务策划及领航高级文凭学生钟咏诗、IVE(沙田)幼儿、长者及社会服务系讲师王家伟。(职业训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