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债仔“焗上梁山” 纯官狠招保最靓资产|财经解密

撰文: 刘兆仪
出版:更新:

寒冬将至,气温骤降,人们自然会添衣保暖。与此同时,企业也开始为年关做准备。而债务水平偏高的新世界集团,则得以稍作喘息。

事关该集团自去年9月经历人事重大变动后,便展开一系列债务重组行动,犹如进入“ICU”进行了一场“大手术”。今年6月,新世界与银行达成再融资;近日又完成了与债主的第一阶段“以新债换旧债”计划,大手将旧债“haircut”。

集团在今年6与银行达成再融资后,近日又通过“以新债换旧债”大幅削减旧债。 (资料图片)

应付各债主 手法大不同

摊开新世界截至今年6月底的“数簿”,集团债务总额超过1,800亿,主要涉及三大“债主”:最大的是银行,借款近1,200亿港元;其次是债券及票据持有人,借款约266亿港元;第三为永续债持有人,借款约351亿港元。

面对银行与债券持有人,新世界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对银行方面,集团主要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于今年6月成功与银团达成882亿港元的再融资协议。作为最大债主,银行与新世界可谓“命运共同体”。毕竟“逼死”债仔,只会导致自身坏帐激增。“Banker”同为打工一族,只要债务人仍能支付利息,自然“得过且过”。

话虽如此,银行也不蠢。“再借钱给你、还钱给我”也总要有东西“抓在手上”。对比新世界6月再融资前后的债务结构,可以发现有抵押银行贷款从337亿港元急升至1,183亿港元;而无抵押贷款则从929亿大减至不足10亿。换言之,日后新世界若有任何风吹草动,银行都可以取回“砖头”,贷款变相有了“金刚罩”保护。

对比最新两份全年财报,有抵押银行贷款从337亿激增至1,183亿港元;而无抵押贷款则从929亿大减至不足10亿。(新世界)

至于债券持有人则相对“蚀章”。今年中已有消息传出,债权人不满新世界在进行贷款谈判时,优先与银行沟通,导致资讯不透明。而最新公布的换债方案,也印证了这一点。新世界向包括永续债持有人在内的债券持有人提出“旧债换新债”方案,规模最高达19亿美元(约148.2亿港元),其中永续债部分的上限由16亿美元提高至17.9亿美元。

表面上看,“新债”提供高达9%的永续债票面息,以及7%的票据利息;较旧永续债的4.15%至6.25%、旧票据的3.75%至8.125%明显提高。但别忘记,此换债方案设有“haircut”条款:永续债的削债幅度最高达53%,票据持有人则被削减17%至21%。这意味“旧债换新债”,债权价值即时缩水。

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债将由新成立的BVI公司承接,不再由新世界母公司提供担保。唯一的亮点是,该批新债将以尖沙咀“维港文化汇”Victoria Dockside的租金现金流作为支持,用于偿还新债利息。

新债的利息将用Victoria Dockside的租金现金流支付。(资料图片)

阻债主临门 惟削债效果有限

这场“大手术”进行到现在,可谓暂告一段落。其最大效果就是“用时间换空间”,阻止了“债主临门”的最恶劣情境发生,同时也将集团最优质的资产 Victoria Dockside 与债权人隔了一层。

然而,削债效果一般。由于银行1,200亿贷款是“再融资”,即借新钱还旧钱,总负债并没有大幅减少。资料显示,新世界的总借贷去年与今年相比,只是由1,565亿港元轻微下降至1,509亿港元。

而最近推出的票据及永续债“haircut”方案,“早鸟”优惠已在周一(17日)结束。新世界透露,暂时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削债,折合约78亿港元。即使方案最终如愿完成19亿美元的换债,但由于新债的息率上升,在一加一减之下,美银估计,新世界每年可减少约4,400万美元(即3.4亿港币)的利息支出。

尽管做了一连串债务重组,集团总借贷仅从1,565亿港元微降至1,509亿。(新世界)

须大手削债 勿为债主“打工”

截至今年6月,新世界过去一年的利息开支约为74亿港元,这还未计算拖欠的永续债利息。相信经过本轮“大手术”,加上减息周期,今后每年的利息开支或可略为减轻。

而新世界全年核心经营溢利约为60亿港元,也就是说,集团一年赚取的核心盈利,预计仅勉强足够支付利息开支。因此,新世界算是离开了ICU,暂时站稳了脚跟;但除非本港楼市大幅上升,否则再融资与换债只是治标不治本,更多是在为债权人服务。新世界如果想真正脱胎换骨,只有真正削债,大幅缩减利息支出。

最直接的方法本是出售资产套现,但问题来了:集团已有近1,200亿银行贷款转为有抵押,这意味著大部分值钱资产早已抵押给银行。加上市场环境不佳,目前能够拿出销售、又能卖得好价的“大件货”,估计所剩无几。而且出售这类资产,也可能影响集团未来的现金流。

郑氏家族的注资谈判因双方在“控制权”问题上僵持不下而陷入僵局。(资料图片)

拆债弹 还看三大关键

既然资产并非说卖就卖,另一条路就是股权注资。这绝对是一剂强心针,但问题是这针并不容易打,最大关键在于郑氏家族的态度——他们愿意为新世界“包底”到什么程度?

早前市场曾传出,郑氏家族考虑向新世界注资约100亿元,并在寻找能提供大致等额资金以换取股权的合作伙伴。但新世界很快澄清,表示未收到任何正式方案。近日也有报道指,郑氏家族与潜在投资者的谈判陷入僵局,双方主要“卡”在郑家愿意让出多少控制权以换取注资的问题上。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地产巨头恒地的做法。恒地大股东李氏家族在过去已多次向集团注资超过700亿元,而且是无息、无限期。此举更重要的是向市场传递“大股东全力支持公司”。市场见到真金白银,信心自然回来,也没有人会怀疑恒地的财政状况。

另一项被寄予厚望的,是“北部都会区”这张土地王牌。新世界坐拥近1,500万平方呎农地储备,不少位于北都优质地段,买入成本很低。集团也已表明会加快释放农地价值,并已与招商蛇口、华润置地、深业集团三家国企央企合作,发展超过4,000个住宅单位。

透过将收回的农地转换为可发展用地,新世界有望获得现金流。不过这个过程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变现速度能否赶上集团的债务节奏,仍是最大疑问。这招可说是一剂药性温和、但见效较慢的“中药”。

最后一个关键,是尽快为机场“11 SKIES”拆弹。市场传出新世界希望以150至170亿港元出售商场,而该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00亿港元,无论如何都要亏本出售。但此举可回笼过百亿资金。更棘手的是,项目附带一条“或然负债”条款,从2028年开始,每年须保证向机管局支付至少18亿元的租金分成。新世界必须设法摆脱这个潜在的财政包袱。

听起来,新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乐观来看,起码仍有出路。过去一年债务重组的努力,让它在寒冬中仍感受到一丝温暖,已算是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