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 VS 怡和 双雄对赌30年 棋局大倒转!|财经解密
阿里巴巴(9988)今年吐气扬眉,股价倍增之余,更豪掷72亿买入怡和系位于铜锣湾,前身是怡东酒店的港岛壹号中心(One Causeway Bay)约半幢商厦。这笔交易,买卖双方均为大户,交易金额庞大,令本来了无生气的商厦市道亢奋了一轮,也“激活”了香港人对怡和、旧称“渣甸”的回忆。
这家老牌英资昔日叱咤香港政商界,在三十年前、九七大限逼近前夕选择退出港股舞台,造就“英资退、华资上”,也有份促成李嘉诚晋身本港首富的宝座。最强对最强,有不少“相映成趣”。怡和当初的决定,至今日对中港策略之变化,与诚哥的布局构成镜子的两面。
退市30年 闷声发大财
港岛壹号中心所处的地皮有“香港第一地段”之称。1841年香港正式开埠,首次拍卖土地就是该地皮。当时由怡和洋行其中一位创始人投得,地段编号为“Lot 1”,怡和洋行在此兴建货仓和办事处。这家英资之后的命运自然与香港紧扣在一起,换来昔日英国人管治时代。除了港督,香港基本上是由汇丰、渣甸及马会控制。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肥”。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商业王国一举一动都惹起关注,近年时不时引来“撤资”的担忧。时光倒流四十年,当时已经富可敌国的怡和系决定迁册百慕,之后于1994年终止在港第二上市地位,被形容为九七前最大撤资事件。当时外界称怡和“政治不聪明、商业上正确”,三十年过去实情又是如何?答案是虽然怡和退出港股舞台、转趋低调,但其实业务照旧深入到港人的衣食住行:百佳的对手惠康;屈臣氏的劲敌万宁,以至“梗有一间喺左近”的7-11、美心均属怡和系,足以与“李氏力场”抗衡。
打开怡和系版图,最耀眼的自然是Hongkong Land(香港置地)。置地在中环拥有12幢甲级写字楼及商场,包括交易广场、怡和大厦、历山大厦、太子大厦及置地广场等等。这堆物业面积达到450万呎,去年底估值达1,778亿元,一年带来经营利润达到55.6亿元;写字楼呎租达106元,而商场呎租更达210元。可以说怡和今日能傲视亚洲,这堆金钱功不可没。当年选择“Strong Hold”是明智的决定。
至于与民生最贴身则是前身叫牛奶国际的DFI零售集团。他们经营著惠康、万宁、7-11、宜家等零售业务。DFI去年收入691亿,其中北亚区(即内地、港澳台)业务占比73%,其约30.1亿元的经营利润中,北亚区占比更高,接近88%。此外,DFI集团持股一半的美心,去年收入折合约239亿元和约10亿元盈利,表现稳健。
稳守中环大本营 “错过”港楼市盛世
可以说怡和当初决定与香港“分手”,可谓“掟煲唔掟盖”。此后三十年,生意也随著香港经济继续繁荣而水涨船高。但有一段长时间,怡和在两地几乎未有重大投资举动,资金转投他方,延续了“英资退、华资上”的进程。这个决定赚多还是赚少?坦白讲难以定论,但肯定的是,怡和在香港房地产采取偏保守态度,走了一条与诚哥及其他华资大佬截然不同的路。
九七回归后香港楼市爆煲,迎来一段低潮。但2009年起楼市再次起飞,直至2018年开始见顶回落,期间私人住宅售价指数大幅上升逾2倍。怡和虽未受住宅市场红利,但作为“中环大地主”,也能享受到写字楼及商场租金升值的红利。
翻查香港置地年报,其中环物业组合价值从2009年的约1,107亿,升至2018年的2,479亿;总收入从56.3亿元升至81亿元;写字楼与零售平均呎租,也分别从89元及133元,增长至113元及233元。至于牛奶国际及旗下美心也可以说是随著香港人口及经济增长而迎来扩张周期。怡和在香港打“稳阵波”,其实继续赚到不少钱,更重要的是风险与回报绝对完胜。正印证了那句老话,钱是赚不完!
中港经济步调整期 怡和“高追”
事实上怡和早年也间时大手投资内地市场,例如2014年怡和斥资约56亿元入股中国汽车经销商中升集团;同年牛奶国际斥资9.25亿美元(约56.9亿人民币)入股中国超市连锁店——永辉超市19.99%的股权。不过十年后因为内地经济低迷最终蚀本离场。这两个投资不算出色,当年“英资退、华资上”。但自2014年起,诚哥开始将长和系业务转向海外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多元化发展,不单是单纯的本地公司、地产股。
有趣的是正是在2018年后,中港经济开始调整时,怡和反而逐步加强中港市场布局。2019年集团斥资50亿港元,将原怡东酒店重建为综合商业大厦。值得一提,该酒店在2017年曾传出放售消息,当时市场估值高达270亿至300亿元,但最终没有成交。而如今仅以72亿元售出半幢商厦,成交价远低于当年估值。
到了去年,香港置地公布“Tomorrow's CENTRAL”计划投入逾78亿元,优化中环置地广场资产。或许有人说,怡和卖出港岛壹号中心部份楼面予阿里巴巴、卖出交易广场部份楼面予港交所都回笼135亿资金,不算加码押注香港,但其在内地布局却不少。
在2021年,香港置地以逾310亿人民币投得上海徐汇综合地块,打造总规模达170万平方米的“西岸中环”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620亿元,成为亚洲目前在建的最大商业项目之一。到了2022年,怡和高层透露,集团过去十年在中国的投资从不到集团的2%,到2021年已经达到22%。目前在大陆股东资本所拥有的资产已经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须留意,怡和在今年5月底宣布委任潘林峰担任行政总裁,在今年12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怡和史上第一位华人行政总裁。这位由私募基金出身的新舵手上任之后,相信会推动集团更多的业务转型策略,“做刁”动作应该会愈来愈多。纵观这一系列举措,怡和似乎总是在市场步入调整期时逆向加码。其从昔日的谨慎撤资,到近年来的积极“翻兜”中国,结果怎样就有待市场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