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Goodall逝世|曾17次访华 一生为研究、环保奔波吁保持希望
9月21日国际和平日当天,91岁的珍古德(Jane Goodall)在自己的bilibili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影片,她在影片中提到:除非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否则永远不会实现世界和平。
在影片中,珍古德的眼中始终闪烁着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10天后,珍古德离开了她深深挂念的世界。珍古德研究所当地时间10月1日发布消息,称前者在美国洛杉矶活动行程中,因自然原因溘然长逝。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当天致哀:“惊悉我们敬爱的和平使者珍古德逝世,我深感悲痛。她为人类和地球留下了非凡的遗产。”
“朱比利”和《人猿泰山》塑造儿时梦想
珍古德对动物的热爱,从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她1934年4月3日出生在伦敦一个普通家庭,幼年时父亲送给她一只名叫“朱比利”(Jubilee)的黑猩猩玩偶。珍古德视若珍宝,每晚抱着它入睡。
朋友们觉得这举动有些奇怪,她却始终认为,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她的母亲万涅(Vanne Morris-Goodall)从未阻止女儿这份特殊的喜爱,反而鼓励她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在她八九岁时,珍古德就沉浸在《人猿泰山》(Tarzan of the Apes)的故事中,心底悄悄埋下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要去非洲,和野生动物并肩生活。
她曾为了观察母鸡下蛋,在鸡窝中静静待了好几个小时,母亲四处寻找却不见她的踪影,找到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倾听女儿兴奋地讲述观察到的细节。正是那些日子,珍古德慢慢学会了专注与耐心,也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这些品质,后来成了她探索黑猩猩世界的钥匙。
二战结束后,珍古德随家人搬到海边小镇伯恩茅斯(Bournemouth),她先进入秘书学校学习,之后又努力工作攒钱,只为离非洲梦想更近一步。1957年,23岁的珍古德终于如愿以偿,收到了一份来自肯尼亚古人类学家利基(Louis Leakey)的邀请。当时的肯尼亚仍在英国统治之下。
利基出生在肯尼亚,父母是英国传教士。长大后,利基回到剑桥大学读书,但一次打橄榄球时的不幸受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决定利用病假前往坦噶尼喀(Tanganyika,现为非洲国家坦桑尼亚的一部份)进行考古探险,于是他转专业为人类学,毕业后开始讲授和撰写有关非洲考古学和古生物学的文章。
随着研究的开展,利基开始意识到,了解人类古代祖先如何生活的关键一步,是更多地了解我们现存的近亲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行为。
正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给珍古德打开了毕生事业的大门。她抓住机会,订了一艘前往非洲的货轮,在23岁生日那天抵达内罗毕(Nairobi)。
从研究、保护到宣传 珍古德每年有300天在奔波
利基起初雇珍古德担任秘书,却很快发现了她身上的潜力—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共情。
1960年7月14日,珍古德前往坦桑尼亚Gombe Stream国家公园的土地。由于当局担心年轻女性独自在丛林中的安全,其母亲特意陪她一同前往。最初,公园中的黑猩猩对这位“白人陌生人”充满警惕,一见到她就远远跑开,但珍古德没有放弃,每天清晨便背着望远镜、带着笔记本上山,日复一日地观察、记录。
几个月后,一只名为David Greybeard的黑猩猩,成了第一个愿意接近她的“朋友”—牠不仅不害怕,还会从珍古德手中接过香蕉。更令人振奋的是,有一天珍古德亲眼看到牠用草茎钓取白蚁充饥。
那一刻珍古德心跳加速,她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发现将改写人类对“自身独特性”的认知。利基在收到她的报告后,激动地回信说:“我们必须重新定义人类了。”
珍古德1963年首次出现在《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的封面上,让全球读者第一次看到了野生黑猩猩的真实生活。
尽管没有大学学位,珍古德还是凭借扎实的研究成果,以及利基的资助,得以被剑桥大学录取,1966年她顺利获得行为学博士学位。
期间,她与荷兰摄影师Hugo van Lawick结为伴侣,后来儿子出生,珍古德为他起名Grub(虫子的意思)。因为丛林环境危险,年幼的“虫虫”常需在笼子里玩耍,但珍古德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她想让儿子和自己一样,从小感受自然的美好。
在Gombe Stream国家公园中,珍古德细致观察着母黑猩猩Flo如何抚育幼崽、如何维系家族关系,她发现黑猩猩会拥抱安抚同伴,会为争夺领地而“战斗”,也会因亲人离世而悲伤。
Flo去世后,牠的儿子Flint因过度悲痛拒绝进食,三周后也随之离去。目睹这一幕时,珍古德的眼泪无声落下,那一刻她深刻感受到,动物与人类的情感,原来如此相似。
70年代,珍古德经历了一段“非常黑暗的时期”。当时,她目睹了两个黑猩猩群体之间持续数年的激烈冲突。这两个群体原本属于同一个黑猩猩社区,Flo和她的孩子也属于这个社群。
这场冲突被珍古德称为“四年战争”(Four Year War),战争始于Flo去世两年后的1974年,而牠生前是这个社群占有主导地位的雌性成员。
珍古德在1977年创办了“珍古德研究所”(Jane Goodall Institute),这个机构逐渐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益力量。
珍古德1986年在芝加哥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时,偶然看到了实验室动物遭受虐待的影片。她当即站起身,坚定地说:“我必须做些什么。”从那时起,珍古德的工作重心不再局限于黑猩猩研究,而是扩展到整个动物保护与环境保护领域。
珍古德1992年在刚果共和国建立钦潘加黑猩猩康复中心(Tchimpounga Chimpanzee Rehabilitation Center),这是非洲最大的黑猩猩康复中心之一。这个康复中心主要收容因非法猎杀而失去家人保护的幼年黑猩猩。在珍古德研究所官网上公开的一段视频中,一只黑猩猩在被放归野外前,用一个无比温柔和长久拥抱表达了对珍古德的感激。
除了身体力行研究和保护动物外,珍古德还非常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珍古德1991年在坦桑尼亚与12名高中生共同发起了“根与芽”(Roots & Shoots)项目,初衷是鼓励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关心人类、动物与环境。如今,这个项目已覆盖包括中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拥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团体,成了全球环保运动中一股充满活力的力量。
此后的岁月里,珍古德每年几乎有300天奔波在世界各地,从非洲丛林到城市讲堂,不知疲倦地分享着环保理念。
珍古德曾17次来中国
珍古德1998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应学校邀请与青少年交流。不过,“根与芽”项目早在1994年就已进入中国,北京某所学校率先成立了第一个团体。如今,项目已在北京、上海、成都设立办公室,与1000多间学校建立合作,培训了1万名教师,影响力覆盖全国25个省份。中国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环保:在内蒙古种植100万棵树木,抵御沙漠化侵袭;在校园中搭建生态花园,分类回收垃圾……
她2023年远程登上央视《朗读者》舞台,深情朗读《寂静的春天》片段。珍古德去年4月在北京期间,度过90岁生日。她和许多中国热爱环保和动物的青少年一起,庆祝她发起的“根与芽”项目在中国落地30周年。
珍古德去年12月第17次、也是最后一次中国之行,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的一场慈善晚宴上,她穿着唐装站在椅子上演讲,主题还是“希望”。
楼下,一位20多岁的志愿者谈到毕业之后的打算,他打趣自己,工作难找,准备回家“啃老”。
“你真心相信这个世界有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希望吗?”珍古德在书里讲述,这是她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告诉过她,他们对未来已不抱希望。年轻人会愤怒会抑郁,或只是冷漠,对现状感到无力。
珍古德说:“我能做的,就是确保我们下一代,能比我们更好地照顾这颗星球。若不抱希望,那才叫彻底输了。”
珍古德的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她2002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使者,此外她还获得过女爵士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京都奖等等。
在她的努力下,Gombe Stream国家公园的黑猩猩数量逐渐稳定;参与“根与芽”项目的孩子们在校园中搭建生态花园,在社区组织垃圾清理活动。无论走到哪,珍古德总会带着那只小小的黑猩猩玩具“朱比利”,那是她初心的见证。
她见过森林大火肆虐,见过洪水吞噬家园,也曾沉痛地说:“我们亲手破坏了自己的家园。”但话音未落,她总会补充一句:“不过,现在行动还来得及。”
本文获《观察者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