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重建|5年计划或变40年?长崎原爆后的经验或成“模范参考”

撰文: 张涵语 罗保熙
出版:更新:

以哈双方近日达成首阶段加沙停火协议,持续两年的冲突终于暂告一段落。随着战争阴霾逐渐散去,加沙的重建计划也逐步提上日程。巴勒斯坦总理穆斯塔法(Mohammad Mustafa)10月16日表示,为期5年的加沙重建将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与国际伙伴合作,规划将涵盖18个重点领域的56个子项目,涉及住房、基础设施、经济和治理等方面。

回顾历史,在二战后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现称“伏尔加格勒”)花了20多年时间重建,华沙更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完成战后修复。因此,人们不禁要问,5年重建又能让加沙恢复多少昔日的面貌?

过去两年,战争已经导致加沙大部分地区受创严重。根据联合国估计,超过6.7万名巴勒斯坦人丧生,近17万人受伤;另外,加沙城大部份地区已被夷为平地,约83%的建筑物和住房遭到破坏,数以万计的居民无家可归。事实上,加沙如今的基础设施受到了严重影响,其破坏规模和范围堪比四级或五级飓风。就像任何灾难一样,食品、药物和食水是当务之急。

而在重建之前,数百万吨的瓦砾需要大规模拆除和清理,还有被埋的尸体也得处理。如果不这样做,瓦砾加上积水将导致斑疹伤寒和痢疾等疾病的爆发。从过去的经验来说,贝鲁特在内战重建后不久,就面临着如何处理最近以黎冲突产生的3,200万吨拆除废弃物的问题。此外,未爆炸的炸弹和弹药亦需要清理。

图为2025年10月12日,在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期间,加沙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民众从一辆货车上领取援助物资(Reuters)

清理完成后,优先事项将是重建地下设施,如电力、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泵站;而工程师将是相关工作的关键人力资源。其中,单是食水一环,就意味着每年需要30亿公升供水——相当于每年注满约12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这是维持加沙社会的最低要求。紧随其后的是,房屋、医院、学校、道路系统和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或修复——所有这些设施都将遭受严重破坏。

有专家指出,设计、融资和重建加沙地带的基础设施实际上将耗时数十年。正如伦敦国王学院中东安全专家克里格(Andreas Krieg)教授所言,加沙目前的重建甚至比从零开始还要糟糕——因为加沙的重建不是从沙地开始,而是从瓦砾起步。

战后长崎的经验:“再建”之外还有“复兴”

加沙的困境固然令人绝望,但世界从未缺少在废墟中重生的例子。虽然历史与地理背景大相径庭,但若从重建挑战的角度来看,加沙与战后的日本长崎,其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这张2025年10月11日拍摄的画面中,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军队撤出后,在加沙城(Gaza City)的某处废墟中行走。(Reuters)

1945年,美军在广岛市中心附近投下了一颗原子弹,三天后再于长崎投下另一颗原子弹,造成长崎4万至7万人死亡。这个数字与巴勒斯坦卫生当局的加沙死亡人数相当,即逾6.7万巴勒斯坦人死亡。

与加沙相同,长崎在原子弹爆炸中也遭受毁灭性打击——除大量死伤外,约61%的城市建筑受损。当年重建的首要任务,除了清理瓦砾外,遗骸寻找工作同样重要。当年的长崎居民中有许多人表示,未埋葬的死者令人不安,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很“危险”。

另一个相似之处是,加沙和当年的长崎皆是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区,与广岛相比,这对长崎的恢复产生了影响。这是因为居住在那里的,许多人是少数民族,包括被殖民的朝鲜族人、天主教徒和被称为“部落民”(buraku)的被排斥者。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加沙和当年的长崎,都同处美国介入的情形下进行重建。虽然巴勒斯坦总理穆斯塔法表示,巴勒斯坦机构将领导重建,但据美国广播公司(ABC)透露,一个由美国主导、设在以色列的协调中心预计将在近期投入运营,该中心将监督加沙停火协议的执行,并协调加沙境内的重建、援助工作。

2025年10月4日,加沙地带加沙城,图为巴人居民在以色列空袭后来到一处受损民宅视察损失。(Reuters)

美国历史学家迪尔(Chad Diehl)在其关于重建的著作中,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占领者与长崎居民之间的“隔阂”。当年的幸存者被负责重建的官员赶离家园,有的则在城市复兴和道路拓宽的过程中被霸占了部分土地,甚至一些原来的地方名称也因此消失掉。就像长崎的情况一样,加沙人民也不得不在被接管的条件下重建家园。

迪尔指出,长崎在战后常用两个词来表述整个城市的恢复过程——“再建(saiken)”,指的是基础设施等物质层面的重建;而“复兴(fukkō)”,则指心理、身体,乃至社会层面的疗愈。他认为后者所需的时间要长得多。

英国日本研究学者Gwyn McClelland认为,把长崎从战争复原的另一个重要面向还有,民众需要拥有自主权。他说:“他们不应仅仅被视为悲剧的幸存者——他们是社区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作为记忆的承载者,这些人承担起了服务社区的新角色。他们是故事的讲述者、重建者,在难以承受的损失和持续的悲伤中寻求希望。

左图:图为2023年6月5日,加沙地区拜特哈农(Beit Hanoun)卫星影像显示。(Reuters)右图:图为2025年9月21日,加沙地区拜特哈农卫星影像显示。(Reuters)

谁来为重建买单?

加沙走廊是一片饱经风霜的土地,长约40公里,宽约11公里。约230万人挤在约3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积仅比澳大利亚的悉尼市中心略大。不过,巴勒斯坦政府日前公布了一项分为三个阶段的5年全面重建计划,预计总耗资高达670亿美元。其中,第一阶段将持续六个月,支出约35亿美元;第二阶段为期三年,耗资约300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资金远超巴勒斯坦人自身的承受范围,因此资金来源成为重建能否开启的关键。在目前已有的提案中,其中一项由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与英国前首相贝理雅(Tony Blair,译作布雷尔或布莱尔)等人提出,构想对加沙实施为期十年的托管,强调外部监督,并依靠国际中介机构与私人投资。该方案建议巴勒斯坦人在重建期间“自愿”迁移,限制其在决策中的影响力,将外部参与者置于加沙战后经济管理和规划的核心位置。

而另一项提议则是由阿拉伯国家出资,试图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置于重建的中心,以对抗特朗普的方案。然而,即便资金最终到位,鉴于当地局势错综复杂,基建遭破坏程度之深,重建之路注定荆棘密布,充满诸多变数和困难。

今天的加沙,某种意义上正走在长崎曾经走过的重建之路上,等待开启物质与心理层面的双重复原。然而,天文数字的资金或许会成为一个重大的挑战,更何况当前的和平协议还显得那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