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食堂”已成趋势 安老从“吃上饭”开始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香港新闻联组织的香港媒体界“重走滇缅公路”行,在昆明站有个很有温度的安排——在昆明五华区三合营幸福食堂就餐。这个幸福食堂在社区街角,午餐时间人来人往。

据悉,幸福食堂是在疫情结束后筹建的,主要是为了服务社区内3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食堂和社区深度绑定,老人们可以在社区进行登记,分为四类就餐卡——60-70岁、70-80岁、80-90岁,以及90岁以上。对9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应并且为不便出门的老人,送餐上门。其他老人的费用,基本上只是收取3-4元的基本成本费用。

据食堂营运负责人介绍,食堂其实是放在集团体内运行。食堂建立之初获得了政府一次性的一笔补贴,而后更多营运成本还是依靠集团其他业务来填补。近年来,除了服务老人,也面向社会,为在附近办公的大众人群提供餐饮服务,对外经营是按照市场价格收取,以及承接附近企业的订餐。如此,才能够基本将食堂的营收打平。

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021年12月昆明市全市有188个“老年幸福食堂”。这些社区食堂主要是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解决老年人,特别是空巢、独居、高龄老人的“吃饭难”问题。他们都有一些共性:

首先,普惠性定价:食堂会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提供不同程度的补贴或优惠。在不少食堂,年龄越大,享受的补贴越多,90岁以上老人甚至免费。其次就是标准化配餐:饭菜普遍是两荤两素一汤的营养搭配,对外市场价格在10-12元左右,根据年龄优惠后价格更低。多元化营运:普遍采用“爱心企业+幸福食堂”的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营运,以保证服务的可持续性。

事实上,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包括社区食堂在内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比如,2025年4月杭州市民政局数据,杭州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2300余家,其中800余家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已有80%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2025年1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累计建成405家社区长者食堂、超2000个老年助餐点。武汉也已建成社区幸福食堂226家,相比2023年的99家,两年间数量翻了一倍多。

综合看内地各地发展情况,大力发展社区食堂及相关服务确实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可以看到一个快速扩张的服务网络——社区食堂的数量在短期内增长非常迅速。这背后是各地政府将其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项目在持续推进。

需要注意到,中国商务部推动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明确将养老、餐饮等商业网点作为核心内容。社区食堂正是其中解决“吃饭”问题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政策指引下,地方政策持续加码。许多城市都出台了专门的实施意见,例如杭州,专门发布了推动城市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文件。但更多地方是鼓励市场化营运、多元化经营,并向全年龄段居民开放,以增强其可持续性。常见的有“公建民营”、“社区监管+企业营运”等模式,既保障了服务的公益性,又引入了市场的专业效率。

社区食堂,尤其是老年助餐服务的蓬勃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社会老龄化,解决老年人,特别是髙龄、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对“一老一小”乃至全体市民的关怀。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数据,香港的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并且未来将持续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当前总数约170万,占总人口比例约23%,也即近每4人中有1位长者。未来趋势到2035年,65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将达239万,占总人口29.9%。特别是,80岁及以上人口当前总数约40万,占长者人口比例约25%,每4位长者中有1位髙龄长者。注意到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宣布成立“社会髙龄化对策工作组”,旨在从安老、医疗、房屋等多个维度,系统性地制定应对策略。好的政策导向贵在落实。而对于长者“吃饭”问题,是一个立等可做的事情,内地已有很多经验和借鉴。香港应立足于当下,从点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