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抛“台湾有事”震荡中日:台湾当心“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日相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抛出“台湾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随后又强调不会撤回,即刻引发北京抗议,日本官房长官忙著降温,舆论两端各取所需。就政治效果而言,高市这句话已非法条诠释,而是战略讯号,另就政策含金量而言,缺乏资源配置与联盟协调的承接,高市鲁莽的“见解”顶多只是其右翼意识形态驱使下的一记情绪化发言,未来大有峰回路转的可能性。

综观日本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结构,决定了高市早苗这种喊话的边界。如见日本和平宪法、民意对海外用兵的高度敏感,是第一道约束,考量对美安全依赖与对华经贸互赖并存,则是日本的第二道约束。简言之,高市口头上把门推开,并不等于身体真的能够跨出去。更何况,高市把战舰、封锁、无人机等当作举例,待舆情升温又表示“今后不回答假设问题”,前踩油门、后拉煞车的节奏,本身就暴露了治理与战略的不成熟。她的发言不是把日本带向清晰可验证的承诺,而是把日本推到风险更前沿的位置,且没有相称的准备。

10月24日,新任首相的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表就职演说。(Reuters)

于此,关键在台湾如何解读,而不是在东京说了什么。首先,台湾不能把他国领导人的高调语言视为可兑现的安全保单。日本是否介入台海争端,不是由一句“存亡危机事态”决定,而是由日本国内法制、民意成本、同盟分工与对华经贸损害评估的交集决定。当日本社会主流倾向“降温管理风险”、当企业与供应链仍深度连动,高调的政治语言就更像对内的姿态,而非对外承诺。

其次,台湾必须明白,真正能强化台湾安全的,不是他国的音量,而是制度化、可验证的合作,诸如联合演训与兵战后勤的可持续机制、海空灰色地带事件的规则化处置、情资共享与通资安韧性的实际升级、关键供应链的去风险与替代路径等等,若没有这些具体安排,任何来自日本右翼份子煽情魅惑的“台湾有事”表述,都不足以改变战场配置。

今年4月,高市早苗曾以众议员身分访台,与赖清德会面。(台湾总统府提供)

第三,台日关系发展固然有一定基础,但台湾不应忘记其结构性天花板的限制,即美日同盟与中日关系的权重,永远永远都大过台日双边。台湾若把安全前景绑在日本纷杂的内政上,等同把自己暴露在他国选举周期与派阀政治的起伏中。当中美正试图在部分领域寻求管控与降噪之际,日本会优先考量同盟协调与对华风险,在此脉络下,来自高市任何的强硬话语,更多是政治投射,而非政策承担。

第四,如何避免把战略吓阻外包给他国话术,亦是台湾需要厘清的课题。台湾必须扩大、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来自日本、美国,还是欧洲政要的声援,这些言语都带有各自的政治算计与外交节奏。国际政治从来不是情感交流,而是利益权衡。台湾应该“知道轻重”、“知所进退”,勿要听了几句“支持台湾”的甜言蜜语就心生幻觉,以为安全因此得以保障。过往的历史一再证明,口头的承诺往往转瞬即逝,真正的风险也往往是在一厢情愿的信任里成千古恨。

面对外界的声援,从台湾的立场来看,可以感谢,但不能依赖,更不能成为没用的“晕船仔”,还不如把焦点放在可验证、可持续、可扩充的专案上,检视诚意,而非配合拉高这些徒具象征性的叙事。一如道路安全的标语,“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同样适用于台湾回应外界无成本示好的基准。

10月31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出席APEC峰会期间举行会谈。(NHK 图片)

最后,既是老生常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台湾到底还有没有能力把渠等风险管理拉回自己手上?毋庸置疑,高市早苗的话语,对北京是刺激、对东京是负担、对华府是杂讯,但对台湾呢?若被误读成保证,就是铁铮铮的风险。在口号之外,台湾需要的是把能做的做满,把该问的问清,试问台湾有能力、有胆识厘清日本愿意、能够、何时、在何种条件下,提供哪些明确资源与行动吗?这些若没有逐条落款,任何高分贝都只是对空鸣枪、空头支票。

是以,在高市鲁莽发言“台湾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这一役上,提醒台湾两个简单的原则,即不要把别人家的政治语言,当作自家的安全承诺,也不要把短期情绪红利,当作长期战略资产。台湾的课题不是如何从别人身上寻求保证,而是如何避免被保证迷惑,面对日本、美国、或任何国家的声援,都该保持距离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