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背后:美国的台海政策变了吗?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在“习特会”引发中美是否“交易台湾”的猜想后,高市早苗的“台湾有事”表态,又让台海局势再起波澜。

从中国的立场出发,这当然是无法接受的发言,因此不仅国防部、外交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国台办同步发声谴责,中国外交部更在11月14日表示:郑重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随后,中方又于15日宣布,在黄海中部部分海域进行实弹射击,时间是11月17至19日。16日上午,中国海警再发公告表示,将在钓鱼岛领海巡航。显然,中日关系正因高市早苗的发言陡降。

不过日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对于高市发言既有支持也有反对。支持的声音可想而知,既表现对高市早苗的声援,也展演对中国的反弹;反对则来自忧心忡忡的在野党与前政要,包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前首相与现任立宪民主党党魁野田佳彦、立宪民主党众议员小泽一郎,甚至刚卸任的石破茂也都在11月13日表示,高市早苗的言论几乎等同于“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是历届政府都会避免摆出的明确立场,而且事前就断定日方会在特定情况下行动,无助提高威慑力。

显然,反对声音大多来自日本政坛的非核心势力,石破茂即便出身自民党,却始终以“孤鸟”形象立足,发出“异声”的议员们,也多数来自日本共产党、立宪民主党等非自民党板块;反观日本自民党上下,若不是沉默不反驳,就是竭力为高市早苗辩驳。正因如此,在缺乏内部政治施压的背景下,高市早苗至今都没有撤回相关发言,只是表态以后不会再就类似议题发表评论。

不过隐于幕后、各方同样关注的,还有美国的暧昧动态。

2025年11月7日,日本东京,图为高市早苗出席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召开的会议。(Getty)

特朗普政府是反对或支持?

最一开始,在高市发言发酵时,美国其实由上到下展演低调姿态。

首先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本人。10日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Fox News)采访时,特朗普被问到对高市发言的看法,以及中方是不是“美国朋友”,这位商人总统迅速从贸易不平衡的角度回避问题,“我们的盟国在贸易上对我们的利用甚至超过中国,许多盟国也称不上是朋友”,整体下来没有提到台海局势。

无独有偶,美国国务院似乎也是避重就轻。11月12日,国务院发言人对高市所谓“台湾有事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发表声明,称“美国致力于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反对双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发言人更表示,美国依据《与台湾关系法》规定支援台湾维持自卫能力,并持续提供武器,“美国支援海峡两岸之间的对话,希望分歧能在不带有威胁的情况下,通过双方人民都能接受的和平方式解决。”

不过,这其实不是美国的全部动作。

例如胡锡进13日在X发文,声称“这场中日之间的新外交冲突,完全是由高市早苗所挑起的,如果日本敢驱逐中国外交官,中国必将进行报复。那么,高市早苗就是一个邪恶的巫婆,成功点燃中日民众新的仇恨爆发。”结果,相关表态引来美国驻日大使葛拉斯(George Glass)“参战”,后者在X上转贴胡锡进贴文截图,指胡似乎已经分不清是非对错。

到了15日,葛拉斯更在X上传一张圣诞卡图片写道,“谨向驻日中国大使吴江浩、驻大阪总领事薛剑致以诚挚感谢,感谢两位为进一步加深坚不可摧的日美同盟所付出的努力,辛苦了”,讽刺意味相当明显。

2025年10月2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左)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日本东京赤坂离宫国宾馆签署了关于实施美日贸易协议的文件。(Reuters)

整体来说,对于高市的发言风波,美国政府一开始虽没有明显支持,后期却渐有护航姿态。与此同时,日方的又一新动作,似乎也让外界看到日美同盟的再跨一步。

11月14日,共同网引述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称,高市早苗认为“无核三原则”中的“不运进核武器”规则,可能削弱美国核保护伞的阻吓力,正设法在修改国家安全保障相关的3份文件时,对“无核三原则”进行修订。自民党本身也希望能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在2026年底前进行修法。

众所周知,所谓“无核三原则”是日本的基本核政策,也就是“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且日本现行国家安保战略同样写明,“坚持无核三原则的基本方针今后也不会改变”,这必然会成为修法的一大障碍。

但报道引述的相关人士称,高市早苗相当重视日本已经批准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并也有意坚持其中“不拥有、不制造”的原则,只是高市认为:如果遵守“不运进”原则,日本就无法允许美军载核舰船停靠,那么“突发事态”发生时,恐怕就会削弱美国核保护伞的阻吓力。正因如此,早在11日被问及修改安保文件的相关问题时,对于会否维持“无核三原则”的措辞,高市早苗就已语焉不详,“还没到由我来讲如何写的阶段”。

当然,由于“无核三原则”行之有年,高市政府如果坚持修改,必然冲击日本原有政策,也必定引发各界批评;不过平心而论,能探讨修改“不运进”原则本身,恐怕已是美国默许或私下同意的结果,否则日本根本没有讨论必要。

显然,从各种迹象来看,不管是不完全反对高市早苗的冒险发言,又或是没有阻止“无核三原则”的松动,美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准许了日本“跨越红线”的尝试。

2025年11月11日,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越小的狗越会叫。叫的越响,越容易给人一种强大的印象。于是,高市早苗就在这样的风气中被推选为首相。(bilibili/ @食贫道)

美国开始外包吓阻?

而这种现象出现在“习特会”后的时空,不免会引发一阵舆论迷航,毕竟有部份分析认为:中美之所以宣称未提台湾,是因双方已经达成一定共识,会在未来进行台海“大交易”。但没想到,“G2”之称言犹在耳,台海情势却因日本再起波澜,且美国似乎无意阻止。

说得更直接,这种发展挑战了部份分析的原始假设:因为眼见特朗普称中美是“G2”、双方又对台海问题“隐而不宣”,所以推论美国应该不会再打“台湾牌”,或至少在短期内降低力道。但显然,从当前发展来看,这种假设其实忽略了一个可能:“台湾牌”不是只有美国能打,又或者说,中美降温不代表美国不会“授权”其他盟友打“台湾牌”,其实也就是“外包吓阻”。

毕竟与“习特会”同步发展的,就是美国对于印太盟友的持续武装,也就是做为这次特朗普亚洲行重点的日本与韩国:前者明显在追求“国家正常化”下,持续推进美日同盟一体化,而且希望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核心;后者则持续深化美韩同盟与印太战略的连结,这次还获特朗普允许建造核潜艇。显然,这都不是美国要在印太休战的讯号。当然,关税战的全球收割必然挫伤美国与盟友的互动,但日韩的行为也证明,对某些国家来说,这只是“保护费提高了一点”,不会导致自己改易联盟。

日本尤其如此。对一个在二战后就被美国长期“监护”的国家来说,不仅反美势力始终不是政治主流,保守势力近年更视中美博弈、台海紧张为“天赐良机”,努力要摆脱和平宪法束缚、迈向“国家正常化”,不论过程如何反复、方式如何迂回。从结果来看,日本的再军事化,也就明显伴随美国聚焦印太,持续水涨船高。

至于美国为何可能“外包吓阻”,除了特朗普嘴上说著“G2”、却持续武装印太的现实外,当然还有来自美国权威智库与战略学者的倡议,例如“习特会”前夕的兰德公司报告《稳定化中美对抗》(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就针对“管理”当前中美博弈、包括台湾问题向华盛顿献策,与外界所谓“弃台论”、“大交易”的绘声绘影相当不同。

兰德这份报告认为,台湾对中美两国都至关重要:对中国而言,台湾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民族复兴的象征;对美国来说,台湾是印太地区的关键节点,牵涉防务同盟体系与全球科技供应链,尤其是半导体。而尽管中美在台湾问题的政治目标根本对立:北京视统一台为核心利益,美国则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与民主价值体系,但在防止危机升级、避免军事冲突两大层面,双方仍存在可操作的稳定路径。

2025年10月28日,访问日本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同造访位于横须贺的美国海军横须贺基地,登上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Reuters)

说得更直接,兰德认为台湾问题在中短期内无解,但可以被“稳定化”。但此处所谓“稳定化”,并非部份推测直接想当然耳的“大交易”、“弃台论”,而是通过政策设计与沟通机制,让台海局势在“无重大冲突、无强制统一”的条件下维持平衡。换句话说,兰德认为美国真正的目标不该是立刻“解决台湾问题”,而是延缓冲突爆发,维持脆弱但可管理的和平状态。毕竟在目标无法调和的前提下,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成就,也就是借由“形塑渐进式统一环境”,降低中方的统一急迫性,让美国始终保有“台湾牌”。

为此,兰德提出三点建议:第一,中美应互相释出一系列讯号,表明自己无意改变台海现状;第二,双方高层应持续进行强而有力的持续对话;第三,美国可以继续与其他国家合作,发出多边讯号,表明对台动武、封锁、隔离等胁迫措施,可能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弃儿”。

当然,特朗普是否真的采用这份报告的建议,或许不能完全肯定,但以上三点明显符合“习特会”至今的一系列印太变化:中美确实对话,但日本作为美国盟友,也明显担任“外包吓阻”的接受方,针对台海释出一连串美国没有明显反对的“多边讯号”。而这种角色分工的确立,恐怕就是在这次特朗普访日期间谈定,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高市直到特朗普访日结束后,才开始种种“跨越红线”,不论是台海或“无核三原则”。

而以上种种现象,既揭露日美同盟正在贯穿印太战略的现实,也展现美国复杂的台海政策内里:应对台湾问题,答案或许从来不是简单的“Yes or No”,而是讲究时机与方法的“5W1H”。如果此一推论为真,那么在可见未来内,印太局势恐怕都将持续波诡云谲,中日关系也必然随之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