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事,谁说了算?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表态“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一席话让原本微妙的中日关系瞬间降至冰点,只见北京急速升高语气,日本外务省忙著灭火,台湾部份舆论在解读“日本总算愿意说实话”的同时,也意识到东亚敏感情势再次被推往高点。然而,事件的本质并不只于中日在外交场域的短兵相接,而是高市的这句话戳破一个更冷酷的现实:在区域大国的叙事中,“台湾有事”究竟由谁来定义?又为何从来不是台湾自己?
事实上,台湾早已习惯被纳入别人的语言框架,时而雀跃,时而胆怯,只是同一句话换个人说,华府想讲台湾有事就讲,今次换东京主动讲,至于北京当然更有资格讲,只是多方每一回的说法都带著各自的战略需求,没有“事主”的事,台湾很少在其中留下能真正影响局势的角色。讽刺的是,这些“外部力量”对台湾的描述,也往往比台湾自己的态度更具分量。
综观高市早苗此番的说法,在北京眼中正是介入“中国内政”的最好例子;在东京,则是日本国内政治操作的一部分;在台湾,则被视作安全承诺的象征。当三方都以自身利益来定义台湾是否“陷入危机”的时刻,台湾的声音反而最为薄弱。
进一步细究这种叙事失衡,可从北京的反应看得最清楚。北京高调批判高市言论,一方面是要站稳原则立场反对外国介入,同时也是抓住机会,再度将台湾扣回“内政框架”,只要北京越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就越能抹平外界任何试图介入的论述。就国际现实运作来说,外部任何提及台湾安全的说法,反过来都会成为北京再强化自身主张的证据,使此间互动构成一种循环式叙事,即外部越讲台湾有事,北京就越强调台湾无权自主,台湾的空间便越发收窄。
再就今次放火搞事的日本动机来看,纵使高市早苗一人崩坏中日外交关系,但她更深层的用途却用在日本国内:高市执意假借台海议题向国内展现自己的国防领袖形象,这种政治操作与其说是对台湾的关心,不如说是在向党内传递讯号,巩固她代表的是一条比外务省官僚更强硬、比温和派更鲜明的国安路线。
正因如此,日本的“台湾有事论”往往一半对外、一半对内,是一种安全政策变化的舆论试验,也是自民党派系角力的工具。台湾在其中的角色,只是政治算式中的变数,而不是能够引导方向的主词。
至于美国,虽然比任何国家都更常提及“台湾有事”,但华府的语境向来有其精算过的模糊。华府迄今没有大力支持高市的言论,原因无他,岂愿在战略上过早升高紧张?美国在台海议题上最需要“模糊”,因为模糊才能威慑北京,也才能避免日本等盟友做出华府尚未准备好承担的行动。于是乎,美国对“台湾有事”的描述,常常是为了维持一个对北京不利、对华府有利的战略环境,而不是为了帮助台湾争取自主叙事。
综合上述三方的叙述,一个尴尬现象油然而生,台湾在安全议题上议论纷纷,但真正能决定何时、怎样算真的“有事”的权力从不掌握在台北手中,而是被北京、华府,乃至东京握住不同的一角,野蛮生长,自由诠释。台湾虽是区域紧张的焦点,却未能成为叙事的中心,举凡台湾的政治发展、选举结果、民意与两岸政策变化等,经常是外界用来解读情势的参考,但却不是足以营造情势的主导力量。
眼下高市“台湾有事论”事件还在震荡中,尚不能言及余波荡漾,但已经足够向台湾发出警语:只要台湾无法掌握“台湾有事”的定义权、叙事权,那么每一次、下一次的区域紧张都将继续由外部替台湾按下开关。北京若需要以民族主义强化若干控制,可以调动台海情势恶化,尤其在民进党执政下,此间操作轻而易举;美国若需要向中国施压,反手便可以把台湾推向军事竞争的前线。就连平日“干卿底事”的日本,当需要推动国防正常化等“内政业障”时,也可以以台海作为理由发话。是以,台湾的存在在这些外部语境中被逐一功能化且定型,有关台湾意志表现,则往往是在这些语境之后才有浮现空间。
可悲的是,台湾社会也似乎逐渐习惯于自己的被动位置,往往以为“国际上支持台湾”就是台湾扩大了自主,但忽略这些支持的本质多半不是基于“台湾自身的选择”,而是基于“台湾在大国竞争中的效用”。这种支持有其战略价值,但也带来脆弱性,一旦外部利益重新调整,台湾在叙事中的位置就会随之移动,或被重新诠释。
是以,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台湾是否面临危险,而是台湾能不能成为定义危险的人,而非永远只是那个被外界指著说“你出事了”的对象。台湾要问的,从来就不只是“会不会有事”,而是“台湾有事到底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