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煊昌学校营造英文语境 小一英文外籍老师任教 英语融入各学科

撰文: 卢劲扬
出版:更新:

位于显径的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一直重视培英语教育,透过协助学生建立扎实语文能力,应付未来升学就业的挑战。本学年是陈思颖校长服务学校的第二年,她接受“01教育”访问时表示,校董会十分重视英语教育,只要有助学生学英文,校董会都乐意提供额外资源,例如每年额外拨款近100万元增聘3名外籍英语教师(NET),令全校共有4名外籍英语教师。

拥有丰富英语教学经验的陈校长称,额外资源有助学校为学生营造更佳英文语境,例如由本学年起,所有小一英文课均由外籍英语教师任教。课程方面,小一会教学生拼音(Phonics)、而自小四开始,学校会将数学和科学科重点内容中英对照,帮助学生日后衔接升读英文中学。此外,亦会透过戏剧教育、英语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运用英语。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校长陈思颖表示,学校校董会锐意推动英文教育,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英文,都愿意调拨资源。除了聘请额外的外籍英语教师,更每年资助约8至10名学生到美国参加创意思维世界赛,每年金额约为30万。(陈苇慈摄)

外籍教师主教小一英文 打破“学英文要有中文解释”迷思

家长也许会担心,小一英文课全由外籍老师任教,在没有中文解释的情况下,学生会否无法适应。不过陈校长深信,小一学生吸收能力强,只要营造良好语境,定必能学好英文,并希望借此建立学生自信心,具备在全英语的环境下也能明白意思。

陈校长理解家长或认为“中文都学唔掂,仲用英文学?”,不过她指出相比中文,英语较有系统和规律,学生较易掌握。她举例,学校现时小一课程涵盖拼音(Phonics),使学生“见字能读、听字能写”。她又以自己的儿子为例,学习语言由中文换成英文后,成绩有所进步,加上不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英文叻过中文”,使她相信不少学生其实应该使用英文学习。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校长陈思颖任教英文科出身,对教英文有一番见解,特别希望打破坊间迷思,让家长们明白想子女学好英文,并不需要中文翻译。(陈苇慈摄)

各科加入英语元素 助学生日后升读英中适应全英教学

学校亦安排外籍英语教师加入小二体育课及小三视艺课,与学生组队和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学生参与活动时的胜心,推动学生以英语与外籍教师商讨策略,实际运用英语。踏入高小,学校会将数学和科学科重点内容中英对照,帮助学生日后衔接及适应升读英文中学的英语教学模式。

陈校长透露,就读小学时学校特意于小六数学科加入英文内容,升中入读英文中学后才意识到做法有助适应英中学习模式,故将做法推而广之。

普及与拔尖戏剧教育 从剧本学习阅读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的戏剧教育是学校英文教育的主轴,课程覆盖小一至小六,透过戏剧使学生有更多运用英文的场景。图为学校举行小一适应日期间,学生在外籍英语教师指导下为英语表演进行彩排。(陈苇慈摄)

张煊昌学校相信学习不局限于课室,多年来均以戏剧作为学生学英文的场景,并校本规划小一至小六的戏剧教育课程。

普及教育方面,小一每周有3节戏剧教育堂,教授基本戏剧知识,由最基本的大声朗读(read aloud)到表演时加入情感、舞台走位,从中学习不同英文生字。小二及小三则会配合校本阅读计划,学生每读完一本故事书,延伸活动都会包括戏剧表演,巩固学生阅读成果,让学生明白学习英文的不同方法。

小三至小六的戏剧教育以拔尖为主,透过选角找出有潜质的学生表演。首先,学生会依程度分组,深入阅读、理解、思考剧本想带出的讯息,然后与同学一起讨论教师带出的问题,教师亦会分享如何阅读剧本及找出剧本亮点,课程俨如一堂英国文学课。

表演之前,学生会修改剧本,将之前讨论所得的想法呈现出来,例如透过增加对白以强化观众对角色的感受。过程之中,学生经过阅读、理解、创作、及表演,不断运用英文并加深对英文的认识。

戏剧教育成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懂得表达自己。有张煊昌学校的老师提到,学生到中学进行升中面试时,流畅的英语足以使面试官感到其所接受的英语训练有所不同,眼前一亮。事实上,张煊昌学校戏剧组学生受到区内部分英中的青睐,某间英中更曾一年录取十多名戏剧组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于上学年首次举办“哈利波特日(Harry Potter’s Day)”,成功引起学生对英文的兴趣,更意外地使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成为学校图书馆借阅冠军。(校方提供)

学校亦设有丰富的英语学习活动,例如早前曾首次举行“哈利波特日(Harry Potter’s Day)”,将学校粉饰成故事中的霍格华兹,学生、教师、以至是校工都会穿上特色服装,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陈校长举例当日会由外籍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拼音创作咒语,让学生明白拼音不止于拼写生字,她又提到活动完结后,学校图书馆的英文版《哈利波特》一跃成为借阅冠军,意外激励了学生主动挑战阅读一本以文字为主的小说 。

毕业生DSE英文考获5** 赞小学打好英文基础成关键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桃李满门,其中之一是于2019年毕业的何家仪同学(左)。她今年以于中学文凭试英文科考获“5**”,并升读香港大学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文教育)– 英文教育,希望未来可以回到张煊昌学校实习及任教,传承过去教师们的教学方法。(陈苇慈摄)

深耕英文教育多年,张煊昌学校有不少成功例子,于2019年毕业的何家仪同学(Yoyo)就是其中之一,她于今年中学文凭试英文科取得“5**”佳绩,升读香港大学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文教育)– 英文教育。她说张煊昌学校提供了难得的英文语境,课外活动及正规课堂均有助提升英文能力,成功为她建立重要的英文基础,帮助中学阶段的学习及升读大学。

何同学认为,在小学阶段建立英文基础很重要,因为初中已经假设学生有英文基础,“到时再打底,再做一啲嘢好难”,而高中的英文则著重应试,所以在张煊昌学校的学习影响深远。她提到自己在中五时曾经到美国参加活动,过去在小学建立的英文能力有助她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喺小学打好我嘅(英文)基础,即系教我点样去表达我嘅意思,可以帮我喺之后可能中学或者升大学嘅时候,更加好咁表达我嘅想法”。

小一适应日弹小竖琴及打鼓 为学生营造安全感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早前举行小一适应日,活动包括体验将会延伸至整个学年的中国鼓。(陈苇慈摄)

暑假尾声之际,张煊昌学校为了建立学生对校园的安全感,正式开学时可以安心上学,勇于探索及学习,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小一适应活动。陈校长留意到,学生们首天参加活动时,或多或少都会“眼湿湿”,但很快就融入学校环境,第二天已经可以愉快自在地投入活动。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早前举行小一适应日,活动包括体验将会延伸至整个学年的小竖琴。(陈苇慈摄)

适应活动主要帮助新生认识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内容包括弹小竖琴、打鼓、及筹备一场英语表演,这些活动均会延续成为所有小一学生的必修课程。陈校长表示,选择中国鼓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同时训练专注力、手脚协调、及聆听指令;小竖琴则以其宁静、优雅的乐声平静学生的心灵及情绪,同时体现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英语表演获安排在适应活动完结之前,于学校最新改建而成的黑盒剧场进行,并邀请了家长们前来观看。小一新生们面对观众表演不但没有怯场,更有不俗的发挥,获得家长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学校的小一适应日亦包括戏剧体验,学生会在两日内排演一个英文表演,图为学生在黑盒剧场彩排。(陈苇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