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灼见|学校与家长同行,一起拨开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云雾
文:西贡崇真天主教学校(小学部)冯家俊校长
转眼间,新学年已开始了半个月了。
每当看到校园里那些充满好奇心、活泼可爱的小小身影,我都会想起他们即将迈入人生另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从幼稚园走向小学。这个过渡期,不仅是对孩子们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挑战。
过去几年,我深切感受到家长们对于孩子升读小一的种种忧虑。这份担心,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也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期许。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思考,希望我们能携手合作,让孩子们顺利地跨越这道门槛。
孩子们的“新挑战”
幼稚园与小学的学习模式有著显著的差异。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将会面临几个主要的适应难点:
首先是学习习惯的转变。幼稚园的课程以游戏和探索为主,学习节奏相对轻松。然而,升上小学后,他们需要逐渐习惯结构化的课堂,例如在固定的时间坐好、专注听讲,并开始接触书写和算术等学术性内容。这对习惯了自由活动的孩子来说,是一大挑战。我们发现,不少刚入学的孩子在坐姿、专注力方面都需要时间来调整。
其次是社交圈子的重建。离开了熟悉的幼稚园同学和老师,孩子们需要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建立友谊。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这过程可能会充满焦虑。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新朋友沟通、合作,如何处理人际冲突,这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一课。
最后是自理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活更强调独立性。从整理书包、保管文具,到自己应付午餐、如厕,孩子们都需要学会照顾自己。虽然这些看似是小事,但对于刚脱离幼稚园老师全方位照顾的孩子来说,每一件都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去适应。
家长们内心的“云雾”
在陪伴孩子适应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家长们的忧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常见的是学术成绩的焦虑。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尤其是在看到坊间各式各样的“学术竞争”后,这种焦虑会更加严重。他们急于为孩子报读各种补习班或兴趣班,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然而,过早的学术压力,反而可能扼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引发他们的抗拒心理。
其次是人际关系的担忧。家长们常常会问:“我的孩子在新学校交到朋友了吗?”、“会不会被同学欺负?”这种担心源于对孩子在校园内社交状况的不确定性。我们理解这份焦虑,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营造一个友善、共融的校园氛围,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尊重。
另外,生活习惯的调整也让家长们颇费心思。从早睡早起、准时出门,到放学后处理功课,孩子们的新作息时间表需要全家人一起适应。家庭成员除了在配合上可能会遇上困难外,家长们更担心孩子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或者因为过于疲惫而影响学习和情绪。
老师们以“温柔守护”来拨开学生及家长对适应小学生活的“云雾”
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老师在孩子们过渡期中的重要角色。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新家”。
我会鼓励老师们以耐心和同理心来面对新生的适应问题。第一个月,我们会特别放慢教学进度,用更多的时间去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并引导孩子们熟悉校园环境和常规。我们不会一开始就要求孩子们达到百分百的完美,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犯错和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积极探索从游戏到学习的过渡。例如,我们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将书写练习融入绘画中,或利用故事来教授数学概念,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渐接受结构化的学习。
此外,我们也非常重视家校合作。我们鼓励家长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分享孩子在家中和学校的表现。透过定期举行的家长会、讲座和工作坊,我们也希望能为家长提供更多实用的育儿建议和心理支持,让家长们明白,他们并不是孤军奋战。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建立自信、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我相信,只要我们家校同心,以爱心、耐心和信心去引导和支持孩子,他们定能顺利适应到小学的生活。
期待在校园与您相遇,共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
作者简介:
冯家俊先生现为西贡崇真天主教学校(小学部)校长,从事教育事业28年。现为西香港资助小学校长会理事、民政事务总署地区青年发展及公民教育委员主席、西贡区公益少年团执合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习科学与科技中心顾问,一向致力推动及实践电子学习、STEAM教育及自适应学习。冯校长带领学校与教育局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教育大学推行不同的计划,提升学生学习经历,并将学校成功经验向学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