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笔记|走出课堂,走进国家:以体验式学习点燃公民教育新火花
文:明爱马鞍山中学曹雪莲校长
在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教学中,我们常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将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等宏观叙事转化为学生能真实体验的内在认知?我校近两年参与教育局省外考察团,分别前往贵州及重庆,为此提供具启发性的答案。这种“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学习,点燃对学科与国家的热情。
两次旅程是知识与情感的深度交融。当学生站立于坝陵河大桥下仰望这项工程奇迹时,“国家基础建设”从课本上的冰冷词汇,化作震撼人心的钢铁长虹,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实力与人民智慧。在“中国天眼”(FAST)现场,学生为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宏大布局而惊叹。这座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不仅实现对百亿光年外信号的探测,更具体展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的飞跃,印证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周同学表示:“我们不仅要关注科技成就带来的民族自豪,更应理解背后的国家投入与社会协作,从而培养全局视野与科学素养。”
而重庆之旅有系统地展现城市发展脉络与治理智慧。从规划展览馆的宏伟蓝图,到三峡博物馆的历史厚重,再到李子坝轻轨以民为本的创新实践,学生得以全面认知现代城市的运作逻辑。《重庆1949》音乐剧以“科技为骨、情感为血”的创新形式,将红岩精神从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故事,引发学生深切共鸣。黄同学分享道:“通过现代观众与先烈的精神共振,我们完成了历史记忆的当代传承。”该剧作为重庆文旅新地标,更展现了文化软实力。
体验式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它将抽象课程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场景,使学生成为社会现象的观察者与国家发展的见证者。他们学会多角度思考,如在认识三峡工程伟大之余,也理解对其社会与生态的相互关联和依存,这正是公民科追求的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公民科考察团构建了“准备—体验—反思”的完整学习过程。出发前,本校设计了工作纸,让学生进行主题探究与知识准备,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连结;行程中,通过实地观察与深度参与,在真实情境中促进情感认同;考察后,通过资料整理、成果分享与深度反思,将感性体验提升为理性认知。这一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国民素养,并引导其思考如何转化为履行公民责任的实际行动。
此外,考察团有助提升学生应对文凭试的能力。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回答时能引用所见所闻作为论据,例如参观贵州大数据中心具体化对“科技强国”的理解,使答案更丰富、更具说服力。
一次考察旅程胜过万语千言的说教,它为学生建构坚实的国家观念、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具备广阔视野和担当精神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通过走出课堂,踏上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我们以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出更能理解国家、关心社会、面向世界的新一代。
作者:明爱马鞍山中学校长曹雪莲
中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士,香港科技大学文学硕士,领导校内教师和社工两大专业,不单培育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更透过宿舍教育使学生具社交能力和爱心,发展他们的领导才能,一起以医护心肠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