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日夜温差大 皮肤瘙痒点算好?中医推荐2大食疗及穴位按摩
24节气|“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意味已踏入深秋,气温进一步下降,清晨露水更多,原本洁白晶莹的露水将凝结成霜,故有寒露之名。“寒露百草枯”,随著气候转变,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寒露起日差温明显,昼热夜凉,为寒热交替的季节,日常生活需要多加留意。
本文作者:博爱医院黄凯雯中医师
中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相对应,秋天与肺相应,意指秋季的“燥邪”容易侵犯肺脏,耗损人体的津液,导致引起皮肤和口鼻黏膜干燥,干咳,痰少粘稠难咯,以及皮肤干燥瘙痒、大便秘结等症状。
养护第二心脏
足部常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意指小腿收缩活动,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助减轻心脏的负担。“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正值秋冬交替之时,气温逐渐下降,因此应避免足部受凉,避免因寒从足入,寒凝气滞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寒露食芝麻
民间中有“寒露吃芝麻”的传统习俗,源由深秋时节气候干燥,而芝麻具有滋阴润燥,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能有助缓解秋季时引起的皮肤干燥、大便干硬、头发脱落等症状。其实除了芝麻之外,亦可以选择进食百合、苹果、梨子、银耳、少量蜂蜜等食疗。同时避免进食辛辣、煎炸、烧烤等食品,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
尝蟹黄金期
每年秋季均为品尝螃蟹的最好时机,因为秋季水温逐渐变冷,螃蟹为储备能量过冬,因此会生长得比较饱满丰润,肉质亦会更加紧实鲜甜,相信喜爱品尝之人必定不会错过。然而孕妇、过敏体质、高血脂、痛风人士应谨慎食用。蒸煮蟹时,大家可以加入紫苏叶,用作化解鱼蟹毒。另外需注意螃蟹忌与柿子同食,避免胃石生成。
为帮助大家在日常进行饮食调护,提升润肺益胃的效果,以下推荐两款汤水食疗供大家选用。
寒露养生食疗
1. 西洋菜百合猪骨汤
材料:西洋菜1斤、猪𦟌骨500克、鲜百合1包、蜜枣3粒、盐适量
做法:
1. 先将西洋菜、鲜百合洗净备用。
2. 再将猪𦟌骨洗净,汆水,过冷河备用。
3. 将水煮沸,再放入所有材料,煲约2小时。
4. 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此汤水中西洋菜、鲜百合具有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猪𦟌骨具有滋阴润燥,益精补血的作用;蜜枣具补益脾胃,养阴润燥,养心安神的作用。故此食疗适用于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的咳嗽,或因胃阴不足引起的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人士。
2. 雪耳无花果木瓜鸡脚汤
材料:雪耳12克、无花果2个、木瓜1个、鸡脚6只、盐适量
做法:
1. 先将木瓜洗净,去皮去籽,切件备用。
2. 再将无花果洗净,切片备用;雪耳浸软,再切件备用。
3. 将鸡脚去趾甲,洗净,汆水备用。
4. 于汤煲内将水煮沸,再放入所有材料,先用大火煲滚,再转中小火煲约2小时
5. 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
此汤中雪耳具有滋阴润肺,益胃生津的功效;无花果有健胃润肠,清热利咽的作用;木瓜可健胃消食,润肺生津,润肠通便;鸡脚含丰富胶原蛋白和钙质,具有滋润肌肤的功效。综合所有食材,此汤有助缓解因肺燥引起的干咳,咽干舌燥,皮肤干燥瘙痒,大便秘结等症状。
预防秋愁
根据中医情志理论,肺志在“忧”,当娇嫩的肺脏受秋燥所伤,容易使人感到悲伤或忧愁。另一方面,秋天日照时间减少,自然界的阳气日渐衰微,人体的阳气亦逐渐收藏于内,人的动力下降,因此容易出现忧愁、情绪低落、焦虑、食欲减少、失眠或嗜睡、容易疲乏等症状。为了预防秋愁,日常调养方面,大家要注意以滋润饮食为主,少食燥热食物;适当休息,以免过劳;定期运动,使身体分泌足够脑内啡,增加愉快感,以稳定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情况,同时可以增强免疫力,帮助我们适应寒露所带来的变化。
若果在秋季期间出现郁闷,失落,忧愁等情绪状态,大家无需过分担心,只要调整生活作息,饮食和运动习惯,定能有所改善。以下向大家推荐两个简易穴位,通过按压穴位,有助调整气血运行,安定神志,舒缓郁闷、烦躁的情绪。
2大穴位按摩助缓解胸闷
1. 膻中穴
位置:位于胸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方法:使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柔按压膻中穴;或使用拇指指腹于膻中穴处从下向上推,力道以轻微酸胀感为度,持续约3分钟。
功效:膻中穴属于任脉的气会穴,与心肺功能关系密切,因此按压膻中穴能理气宽胸,调整气血运行,有助缓解胸闷、气喘、心悸和调节情绪等症状。
2. 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腕掌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小指与无名指间缝与腕横纹连线交会处的凹陷中)。
方法:使用拇指指腹,轻柔按压或小幅度旋转揉按神门穴,持续约3-4分钟。
功效: 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与心神相关,具有清心火、宁心安神,镇静精神的作用,有助缓解胸闷,心悸,改善因精神亢奋或焦虑引致的失眠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