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质一旦流失难恢复?养足骨本要养好3习惯
人体骨骼中的骨质主要由钙质与矿物质构成,骨密度会在20至30岁之间达到高峰,是骨骼最为致密与强壮的时期。然而随著年龄增长,骨质逐渐流失,原本致密的骨骼形成许多孔隙,呈现中空疏松的现象,就是所谓的“骨质疏松症”。
台湾一名65岁的长者近来背部频繁酸痛,只能依赖服用肌肉松弛、止痛药物,家人陪伴到复健科门诊,经检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在使用抑制骨质流失之口服药物,并改善生活习惯后,疼痛感才明显减少。
相关文章:骨质疏松|年长以外 7大原因影响骨骼健康 过轻、少运动也有关👇👇👇
女性停经后因雌激素骤降,骨质流失速度加快恐酿“停经后骨质疏松症”
根据台湾国健署2017至2020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结果发现,65岁以上长者中,有骨质疏松者占比达14.1%,每7人就有1人受影响,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台北慈济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简子轩指出,常见症状包括背部酸痛、身高变矮或驼背,严重甚至容易出现压迫性骨折。其类别可分为女性在停经后因雌激素骤降,骨质流失速度会加快导致的“停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高龄者则因身体机能老化、营养吸收力下降,使骨骼结构变得脆弱造成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简子轩说明,造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子可分为不可控制与可控制因素。不可控制的部分包括女性、年龄超过70岁、有家族或身材特别矮小者;而可控制的因素则包括钙质摄取不足、缺乏运动、摄取过量咖啡、吸烟及饮酒过量等生活习惯。
相关文章:骨质疏松|患者慎防跌倒降骨折机会 生活保养4对策多做这种运动👇👇👇
骨松治疗可分2大策略“抑制骨质流失、促进骨质生成”
临床上,骨质疏松的诊断可透过中轴型的双能量X光吸收仪(DEXA)进行正式骨密度检测。检查结果会以“T值”呈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T值若大于或等于-1 为正常;介于-1至-2.5之间则属“骨质不足”;若低于-2.5,则为“骨质疏松”。
在主要治疗的部分,可以分为2大策略,首先是抑制骨质流失,其次是促进骨质生成,有口服及针剂二种形式。简子轩表示,曾经有非创伤性骨折、髋骨或脊椎T值小于-2.5、经评估十年全身骨折风险大于两成或髋骨骨折风险大于三成者,即适用于药物治疗;但肠胃道容易不适、具心血管病史、肾功能异常、需频繁进行牙科手术者须与医师充分讨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何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按图看清👇👇👇)
相关文章:骨质疏松|跌倒恐致严重骨折!60岁以上高危族群如何预防及治疗?
如何防止骨松?
简子轩强调,骨质一旦流失就很难再完全恢复,预防骨质疏松宜趁早养足骨本,简子轩建议,民众可从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三方面入手。在饮食方面,建议每天饮用牛奶、摄取深绿色蔬菜和豆制品。运动方面,建议进行慢跑、快走等负重运动,这些运动能有效刺激骨质生成,同时每天晒10-20分钟太阳以帮助身体合成维他命D。
此外,对年长者而言,改善居家环境也很重要,特别是浴室、厨房等易滑倒区域应保持干燥并加装防滑垫。
延伸阅读:
异位性皮肤炎需长期抗“病”! 避免长时间热水淋浴、规律用药可减少发病
【本文获“Heho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