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俄博弈乌克兰战场 特朗普何时能召唤“雅尔塔2.0”?
经历8月15日的美俄峰会、18日的美乌欧峰会,俄乌停火的前景还是模糊不清。
一开始,各方对于15日的“双普会”充满想像,预期这可能是新时代的“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特朗普(Donald Trump)将与普京(Vladimir Putin)划分势力范围,被当作“盘中飧”的乌克兰只能含泪接受,势弱的欧洲则毫无角色。
确实,从1945年到2025年,强权政治都是国际秩序的底层逻辑,差别只在60年前划分版图的的是美英苏,现在则是各有盘算的美俄欧过招残局;欧洲国家即便有心参与,也似乎沦落到与乌克兰同一阶级。
问题是,“雅尔塔2.0”并没有如各方预期的出现,且从两场峰会后的新发展来看,一切似乎是绕了一圈回到原点:15日会谈结束后,特朗普宣称美俄已就乌克兰安全保障“大致达成共识”、美国暂不考虑制裁俄罗斯。没想到情势到了22日陡然生变,特朗普再度以“最后通牒”施压俄罗斯,威胁和谈两周内无进展就制裁。
俄罗斯当然也不遑多让。普京与会时,不仅松口可用乌克兰撤出顿涅茨克(Donetsk)换取俄军冻结赫尔松(Kherson)、扎波罗热(Zaporizhzhia)战线,也似乎在关键的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上让步、表态自己“可以接受”。但到了美乌欧峰会登场的18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却公开澄清:不接受北约国家参与对乌维和;外长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更在20日强调,俄罗斯只支持“真正可靠”的集体安全保障,例如2022年的伊斯坦布尔议定书草案:让俄罗斯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一同担任乌克兰安全的“担保国”。
事到如今,两场峰会的真实成效,除了让欧洲与乌克兰重申立场:前者不放弃对乌安全保障、后者不同意割让领土外,似乎就是让美俄领导人收获短暂掌声:自诩和平缔造者的特朗普成功约见普京、被西方长期封锁的普京成功亮相美国,除此之外毫无进展。
谈领土比安全保障容易
但即便两场峰会收效不佳,也不表示“雅尔塔2.0”就彻底死亡。
事实上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8月“雅尔塔2.0”的未能成形,正好反映俄乌战争的底层逻辑:这场冲突起于强权博弈,也只有强权共识能将其冻结。换句话说,在美欧俄三方协商未成前,战争都会以某种形式“歹戏拖棚”。
因此或许可以这么说,15日、18日的两场峰会虽没有走向“雅尔塔2.0”,却可以算是“雅尔塔2.0”的登场前奏,只不过从当前的各方僵持来看,这段“前奏”或许要花不少时间,才能让各方在两大领域达成共识:领土问题与安全保障。
首先是相对容易的领土问题。从两场峰会的讨论焦点来看,“割让顿巴斯”是当前较有共识的方向,也就是以乌军完全撤出顿涅茨克剩余地区,换取俄军撤出哈尔科夫(Kharkiv)与苏梅(Sumy)、同时冻结赫尔松与扎波罗热战线。当然,这对俄乌双方来说,都是某种不得已的意难平。
乌克兰自不待提,这场战争从2022年持续至今,已经消耗乌克兰的大量有生力量与基础建设。乌军虽在北约军援下浴血奋战3年,又分别在2022年9月、11月成功迫使俄军撤出哈尔科夫与第聂伯河(Dnieper)西岸,甚至在2024年8月进攻俄罗斯库尔斯克(Kursk)占领土地,却始终无法实现最高目标:将俄军逐出乌克兰,完整收复失地。
而这背后既是俄乌军力对比的反映,也是乌克兰寄人篱下的尴尬缩影:即便有了美欧军援支撑,乌军也顶多是与俄军打成战线僵持;但正因美欧已经下场介入,这场冲突就不单纯是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对垒,更是美欧等北约国家与俄罗斯的总体战。
而基本上,这也正是战争之所以爆发的真实原因:俄罗斯不满北约东扩、乌克兰“脱俄入欧”等战略趋势,所以陆续从2014年开始了对乌军事施压,先是并吞克里米亚、接著是顿巴斯内战,再来就是2022年的全面战争。
当然,领土问题始终是乌克兰的不变诉求,更是美欧过去长期的政治正确,因此在各方尚且有意鏖战的背景下,领土问题还不至于被“直接拿上谈判桌”。但换句话说,只要支持乌克兰的美欧立场松动,仰赖北约军援的乌克兰就很难再坚持“寸土不让”,甚至在美欧看来,基辅的领土诉求不仅不现实,还是可以被谈判牺牲的筹码。而这也正是美欧疲于久战下,必然会有的立场倾向,说得更直接,乌克兰的分裂已成定局。
但俄罗斯也没有因此心想事成。从2022年“特别军事行动”初期直插基辅、后续伊斯坦布尔谈判的各种条件来看,土地不过是俄罗斯的最微末要求,莫斯科的真正心之所向,其实还是整个乌克兰的芬兰化,所以才有被总结为“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各种强硬条件:除了所谓顿巴斯两“共和国”的“独立”,还包括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大幅裁军、由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共同“担保安全”、取缔各种“反俄”活动、恢复俄语的官方语言地位。
基本上,如果俄罗斯当时就实现这些目标,也就不会有后续“转进”顿巴斯、宣布开启战争第二阶段的必要;换句话说,正是因为谈判未成、战争目标从一开始就严重受挫,尴尬的莫斯科只好硬著头皮继续升级,把军事推进当成施压手段、把占领土地当作现实补偿,既要对内证明战争不会毫无收获,也是意图通过长期消耗战,迫使美欧乌回到一开始的伊斯坦布尔谈判。
但即便如此,掠夺领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如前所述,开战至今俄罗斯至少经历两次成功的乌军大反攻,首先是2022年9月的哈尔科夫,不仅被乌军收复12,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俄罗斯内部舆论也因此炸裂,普京只能被迫宣布动员;接著是随之而来的赫尔松大反攻,本来已在9月高调宣布乌东四地“公投入俄”、写入宪法的莫斯科,面对前线局势捉襟见肘,也只能宣布“完成任务”、主动撤出第聂伯河西岸。
当然,俄军之后仍在其他战线持续攻势,却也只能以缓慢的速度推进,甚至需要朝鲜派兵支援,显然已没有战争初期的军事能量。
整体来说,乌克兰虽期望国土完整、收复包括克里米亚在内地块,但从现实各角度来看,这都是缘木求鱼的一厢情愿,毕竟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已经证明,领土问题可大可小,只要美欧不愿意追究,基辅就只能被迫“顾全大局”;而对俄罗斯来说,要以当前军事能量完全占领“公投入俄”四州的完整地块,也是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毕竟前线领土变化涉及巩固占领,除非俄罗斯还能找到朝鲜以外的更有力援军,否则恐怕只能见好就收。
因此“割让顿巴斯”的提案虽无法让双方满意,却已经是战争持续3年、各方疲软下的相对务实安排:欧美要借此敲开谈判的第一块砖,需要军援的乌克兰也早晚要被迫点头,俄罗斯则需要一个冻结战线的下台阶。
“雅尔塔2.0”还是回归美欧俄博弈
但这种安排,也必然与更加难解的安全保障相纠缠。
对乌克兰来说,自己如果放弃领土,就至少要换到军事或战略的相关补偿,即便不是加入北约,也只少要有“类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但对美欧来说,由特朗普执政的美国,似乎不想深度介入对乌安全保障,而是希望欧洲承担第一线的责任与成本;对俄罗斯来说,即便普京一度流露可以接受美欧的对乌安全保障,但从近期俄罗斯官方的姿态来看,莫斯科还是坚持回到2022年的伊斯坦布尔谈判框架,并且反对北约国家驻军乌克兰维和。
因此,即便“割让顿巴斯”的领土方案正在浮现,战争各方却还在安全保障的泥泞中打滚,这就导致停火无法实现、前线消耗仍在继续,军事博弈也持续被当成施压工具,领土问题当然就暂难尘埃落定,毕竟谈出结果也是无法停战。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当前困局还是战争爆发的根源反映:俄罗斯开战不只是为土地,更是不满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秩序,所以才有伊斯坦布尔谈判下的种种条件,以及当前争论不止的安全保障问题。只是细究各方立场分歧,其实又与领土问题不尽相同:在领土争议上,美欧俄几乎有志一同,乌克兰基本只能被迫“土地换和平”;但在安全保障上,却可以分出俄乌与美欧两个组合。
首先是俄罗斯与乌克兰。这对组合分属光谱的最两端:乌克兰的最高期望是加入北约,且从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2024年10月公布的“胜利计划”来看,乌克兰还有意强化军工、取消武器使用限制、在境内部署全面部署非核战略威慑军备、让乌军取代目前派驻欧洲的部分美军;但俄罗斯的要求完全相反,从2022年提出、2025年依旧有效的斯坦堡谈判框架来看,莫斯科要求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大量裁军、并由俄罗斯与其他国家担保安全。
换句话说,乌克兰希望成为欧洲的抗俄桥头堡,俄罗斯却想要一个“芬兰化”且军事残废的欧俄缓冲带,但双方又暂时无法在军事上击败对方,这就导致球来到位居光谱相对中间的第二个组合手中:美国与欧洲。理论上来说,同属北约的美欧应该同进同退;但事实上,双方光谱还是会因地理因素、战略规划、领导人立场而出现分歧。
从华盛顿的视角出发,俄罗斯虽然是战略威胁,却终究不与美国接壤,且随著中美博弈加剧,美国战略界近年也出现“联俄制中”、也就是所谓“逆向基辛格”(Reverse Kissinger)的倡议,再加上高唱孤立主义的MAGA派,当前美国显然在对乌安全保障上出现分歧,所以才有特朗普所谓“美国不会派出地面部队,而是倾向以空中支援等方式提供安全保障”的说法。
但从欧洲的立场来看,成为停战前线的乌克兰将是某种双刃剑:如果乌克兰应俄罗斯要求大量裁军,甚至还由俄罗斯共同担保安全,那么这意味俄军未来发动新攻势时,乌克兰将会手无缚鸡之力,俄罗斯甚至能以担保国身分否决他国的军事干预提案,等于直接瘫痪整个担保体系;但如果乌克兰真的加入北约,一旦未来俄乌再起冲突,整个欧洲就会因第五条的集体防御机制卷入战火。
整体来说,东欧与波罗地海国家更担心前者,法德等西欧国家则更担心后者。因此两相综合,欧洲需要的其实是既有能力隔开自己与俄罗斯、却又不会真的触发北约与俄罗斯决战的乌克兰。平心而论,这两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不能绕过美国:要避免乌克兰被大量裁军,美欧就必须在谈判中共同对俄施压;而要在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的背景下,提供足以吓阻俄罗斯进犯的安全保障,美国的存在也是一大关键。
这就会让局势形成围绕美国内部分歧的双边博弈:光谱一端的俄罗斯希望利用美国内部急于停战的相关派系,包括“联俄制中”派、MAGA,甚至是特朗普本人,来尽可能推进伊斯坦布尔谈判框架;光谱另一端的乌克兰则与欧洲站在一起,虽说双方立场并不完全契合,却在抗阻俄罗斯威胁上有志一同,这就让双方有机会连动美国内部不急于停战的势力,包括传统反俄派、亲欧派等,来尽可能推进“类北约第五条安全保障”,并让美国尽可能参与其中。
当然,乌克兰作为依附者,更多是从强权博弈的夹缝中求取生存,因此不仅领土问题不操之在己,就连安全保障也要依赖欧洲为己争取,不过这也同时凸显欧洲角色的复杂性。
部分分析认为,欧洲在俄乌谈判上毫无作用、是与乌克兰位处同阶的“被牺牲品”,这种叙事恐怕有些言过其实:如果欧洲真的毫无角色,那么2025年3月特朗普一度停止对乌军援后,欧洲的对乌军援理应独木难支,乌克兰也就会在当时让步谈判;正如当前美国出军火、欧洲出钱的对乌援助结构,如果欧洲的角色真的无关紧要,美国完全可以另作处理。当然,美欧从冷战至今,都没有真正走出主从互动模式,但这不妨碍欧洲利用美国的内部分歧,尽可能推进自己的谈判立场,或至少干扰谈判的方向转弯,毕竟这种策略已行之有年。
因此,“雅尔塔2.0”的8月折翼,反映的还是美欧俄博弈的胜负难分:特朗普看似大刀阔斧,其实一不能迫使普京真正放弃伊斯坦布尔谈判框架,二不能劝服欧洲跟著抛弃乌克兰,导致两场峰会成为一前一后的外交烟火。而这反映的更深层问题,就是特朗普甚至无法弥合华盛顿的内部政策分歧,基本也跟历任美国总统的中东纠结类似。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各方都觉得自己“尚有余裕”的背景下,俄乌战争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其实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陆战场,这场浩劫同样起于德国对既有安全秩序的不满,各方也同样耗费多年、经历各种战线胶著与变化,才有1945年的雅尔塔峰会;因此各方预期的“雅尔塔2.0”,也必然要在美国的军援意愿、欧洲的穿梭能力、乌克兰的有生力量、俄罗斯的军事能量拉扯出明显胜负后,才有可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