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超日赶德 是实至名归还是水中花|点经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印度经济规模已突破4.19万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一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 是的,继被德国超越后,日本又被印度超越了。 且印度预计将在2.5至3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虽然最终排名要等到全年数据完全统计后才能确定,但根据IMF的预测,未来两年,印度仍将是全球增长最快、GDP增速唯一超过6%的经济体,远高于+0.6%的日本、-0.1%的德国......

不可否认,从数据上看,印度这份成绩单相当喜人,印度也或许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但也正如很多人所感觉的那样——印度GDP被高估了。 之所以给人这种印象,一方面是不够“硬”,太偏科; 另一方面是地基不牢。

印度经济增速显著,2025年GDP增长率预计超过6%,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红利和年轻工作力,但其经济仍面临挑战,包括制造业占比低(仅14.3%)、贫富差距大(最富1%人口占全国财富40%)等问题。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了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但当前经济结构偏重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滞后。 只能说,莫迪可真敢说!

印度地标・印度经济・印度旅游・印度人口・印度景点:图为2022年11月12日,大批游客聚集在新德里的印度门(India Gate)。(Getty)

人口红利闲置

提起印度,第一反应恐怕是人口大国,对应的就是“人口红利”。 正如改革开放时的中国。 2023年,印度人口总数正式超过中国。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此时此刻的印度拥有约5.94亿工作力人口(15—64岁),且平均年龄只有28岁。

可以说,人口结构非常健康,且未来20年仍将新增1.8亿壮劳力。 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达到人口峰值16.8亿,到世纪末依然将维持在15亿以上的人口。

印度的人口优势非常雄厚,但单纯的人多并不能代表红利。 如果说中国今天“人口红利不再”,印度的问题则是“人口红利闲置”。

客观来看,印度的人口素质在提升。 从数据上看,印度有2.87亿文盲,占全球文盲的37%。 这也是很多人嘲笑印度的地方。 但其实大可不必。90年代中国的文盲率也曾高达15.9%。但这些人大多是老年人,年轻时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印度其实也一样,他们的文盲大多数是老人,以及受到宗教压迫的女人。通过全国普及教育,中国大陆的文盲率已经降至2.67%。 印度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提出了2047年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但当前经济结构偏重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滞后。 (Reuters)

印度自从喊出“免费”教育的口号后,因为根深蒂固的宗教陋习,基础教育的普及虽然没有很成功,但高等教育体系确实在持续扩张。根据UGC的数据,自从喊出“免费”教育的口号后,印度大学数量从2015年的760所增加至1213所,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扩张。 等到真正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代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或许才是印度的人口红利真正爆发的时候。

目前,印度的劳动参与率仍然只有50%左右,女性劳动参与率不足10%,与10年前几乎没有区别。 全国有约52%的工作力处于失业或非活跃状态。 尤其是青年人口失业率,近些年长期维持在25%以上。

也就是说,在印度崛起的主旋律中,相当多人过得并不好。为什么如此? 有如此多人口处于“闲置”状态。这主要原因是根本没有机会释放。

根上的问题——土地改革

既然是“人口红利闲置”,直接的感觉问题在于人口素质,对印度更多了解就会说种姓制度。但这其实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核心在于印度没有经历过土地改革。

印度社会学予人直接的感觉问题在于人口素质,对印度更多了解就会说种姓制度。(路透社)

想要工业化,必然对土地有非常大的需求。但印度本土的地主力量依然十分庞大,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深度绑定,而州一级政府征地不属于联邦事务。地主们宁愿土地荒芜,也要漫天要价,这使得印度工业的征地成本狂高。即便给地,也会指使工会对外企勒索,严重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

这就是为什么,在印度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同时,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至14.3%,印度制造在全球出口市场中仅占1.8%。服务业依然是顶梁柱,GDP占比超过60%。比如IT行业,印度程式师海外外包业务占全球55%,贡献了全国9%的GDP。

服务业贡献的GDP,当然也是真金白银,没有什么不好。但这不仅与印度制造崛起的主旋律不符,对印度最大的优势“人口红利”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金奈是印度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网上图片)

印度有多不平等?

由此,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深化不平等结构。据《21世纪资本论》作者汤玛斯皮凯蒂等人组织的“世界不平等实验室”报告:以印度现代资产阶级为首的“亿万富翁统治”,比在英国殖民时期更不平等,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准。

有多不平等?30年代,作为日不落帝国的一份子,印度地区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占比是20%。1947年独立时,大量富人出逃,这个值降至12.5%。1982年,降至历史最低6%。1991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形势开始反转; 到2014年莫迪上台时,再次回到百年前的20%。

当年,莫迪曾承诺,将增加1亿个制造业岗位,增加底层人收入,缓解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但只能“呵呵”了。 2014—2023年,印度亿万富豪的净资产增长超过300%,是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的10倍。 前1%人的收入占比,达到前所未有的22.6%,财富占有比例更是超过40%。

与之相对的,后50%人口的收入占比从23%迅速下滑至15%,全国90%人口的收入都在平均线以下。2.24亿人受到长期饥饿影响。只能说,得亏这是在印度。印度本土宗教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极大消弭了底层人对巨大贫富差距的不满情绪。不是因为压迫不够残忍,而是因为宗教告知贱民,苦难是神对自己的今世考验,是天意。这些教条,不仅能维持社会稳定,也是如今印度这个国家形态的立身之本。

印度教罗摩庙(Lord Ram)2024年1月22日举行揭幕仪式,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出席。(X@narendramodi)

印度崛起有天然枷锁

客观来讲,基于印度教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之所以能崛起,最大的原因,是莫迪这位政治家顺应了历史的选择。作为一个必须依靠印度教维系认同的国家,印度不可能真正抗拒印度教。但历史也是在不断前进的。 无论印度政府推进现代化改革的决心有多大,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现代化必然会削弱或扭曲宗教认同感。

这或许才是如今的印度,最矛盾的点。如果人人都富裕了、开智了,相当于是对其立身之本造成冲击。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印度改革不彻底、导致制造业萎靡不振的问题。可能是能力不够、旧势力根深蒂固,也可能是根本不想。如果不迈过这个坎,印度不可能真正崛起。

今天的印度人,至少在相对开明的南印度,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人有些类似。 他们确实感受到了财富增长,部分吃到了时代红利的幸运儿,甚至打破了数千年的桎梏,实现阶级上的跃迁。 大一点的,首相莫迪、首富阿达尼,都是低种姓出身;小一点的,在新兴行业功成名就的小伙子,也能和高种姓女神组成家庭。 在以前,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但今时今日,却已经很平常。

这一切,与北方乡村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种姓制度依然是主宰,无数贱民还在延续数千年不变的生活。 这也是许多人诟病印度的地方。

随着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会有越来越多北方人南下淘金,正如当年中国无数人往东南沿海打工一样。当越来越多人开智,越来越多下一代受到高等教育,再加上互联网的裂变效应,即便是虔诚的信徒,心灵也早就被“污染”了。这本就是个自相矛盾的过程。 过去,人们只会逆来顺受,一切都奉献给神。现在,他们开始懂得为自己思考了。 然而,对一个严重依赖精神枷锁而存在的国家,这究竟是不是好事呢?

这个趋势走向是,越来越开化,这个国家会更有生命力,但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被彻底冲击,底层人对巨大贫富差距会越来越不满,对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社会群体性冲突一旦被点燃,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之,印度教的意识形态就深深锁死了印度的发展,严重点说,永世不得超生。 有着如此负累的印度如何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