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铁矿石重拳 打破大宗商品贸易“美元霸权”的重要一役

撰文: 陆一
出版:更新:

从芯片到稀土,中美博弈进入“互卡脖子”新阶段,连续占领国际各家媒体头条。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未有被放上头条——铁矿石定价权,中国要掀桌子了。9月底,面对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BHP Group)的离谱开价,以及“断供”威胁,中国果断出手:全面停购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

这当然并非一次寻常的大动作,更不仅仅是简单的商业博弈。中国每年消耗的海运铁矿石总量约占全球市场70%以上。2024年的外采度高达86%,进口量达12.37亿吨,铁矿石需求大且高度依赖海外供应,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的。而必和必拓,作为世界铁矿石三巨头之一,长期稳居中方核心供应商之列。去年向中国出口近2.4亿吨铁矿石,占比高达19.4%。中国停购必和必拓,强硬姿态前所未有。

随后,双方仅仅僵持了9天,必和必拓就妥协了。为什么垄断高品位铁矿石的澳方,这一次如此快就缴械投降?所有瞩目都在中美“斗争”这场明仗,但其实在铁矿石这个“战场”兵不血刃,更是中国战略布局的结果。从稀土到铁矿石,一场重塑全球资源贸易秩序的风暴正在酝酿,影响无比深远。

10月9日,中方和必和必拓达成协议:自第四季度起,港口现货铁矿石将以人民币到岸价结算;长期协议则设观察期至2026年,若届时人民币铁矿石指数市场接受度达标,将正式启动以人民币为基准的长期定价谈判。

简而化之:之前铁矿石基本都是美元结算,这次有数十亿要用人民币结算。2026年或将出现历史性一幕:中国与全球最大矿商,就铁矿石是否全面采用人民币计价展开正式谈判。毫无疑问,这是打破大宗商品贸易“美元霸权”的重要一步。

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一座铁矿石矿场,矿工手持一块铁矿石。(Reuters)

要知道,过去十多年,铁矿石贸易一直是“美元计价+普氏指数定价”。普氏指数样本稀少、机制不透明,价格虚高成常态,导致中国钢企年年被“割韭菜”。普氏指数的操作,堪称“空中定价”:每天仅向30–40家机构电话询价,不看实际成交,只看报价意愿。只要矿商报高价,指数就被擡升。

在普氏指数主导定价之前,中国在铁矿石长协年度谈判中其实“被割得更狠”。长协谈判,表面看起来公平,但有个潜规则,“首发-跟风”,谁先与矿企达成协议,其价格就成为行业基准。比如,2005年,日本新日铁与淡水河谷率先敲定71.5%涨幅,中国被迫接受;2008年,新日铁又与巴西淡水河谷又率先达成65%涨价协议,中国再度被“绑架”。日本企业们是是矿企的股东,矿卖给别国赚的钱,他们也能分红,自然有动力擡高铁矿石的价格。

这样一来,从2003年到2008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累计上涨337.5%。同期中国钢产量从2.72亿吨飙至5.12亿吨。据测算,五年间,中国为进口铁矿石多花了7000亿人民币,为钢企利润的好几倍,被割得太惨了。

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BHP Group)与中国的年度铁矿石销售合同谈判成为关注焦点。BHP行政总裁称,该公司继续销售其开采的铁矿石,与中国客户的关系良好。(Reuters)

这种被动的局面,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组更直观的对比:中国2024年生产了约10亿吨钢铁,消耗了大概16亿吨铁矿石,利润只有30多亿美元,销售利润率仅0.71%。而2024年澳大利亚卖了近10亿吨铁矿石,利润有200亿美元。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开采成本低,即使加上运至中国港口的运费,也就30-40美元/吨,而售价却超过100美元/吨,利润率超过100%。

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中国长期拿不到铁矿石的定价权,简单来说有几个原因,一是城市化进程中对铁矿石的巨大需求,高度依赖进口,全球海运铁矿石有75%被中国消耗。二是钢企数量超过500多家,大中小钢企利益异质,很难形成合力。三是期货市场发展得比较晚,长期局限在国内,难以成为国际贸易的价格参考。

为了夺回铁矿石定价权,中国也针对问题悄然布下了四张牌。

第一张:整合采购力量,打造统一谈判主体。2022年,中矿集团正式成立将全国主要国有钢企的铁矿石进口权统一归集,代表中国近40%的铁矿石进口量,对外开展集中谈判。此次与必和必拓对峙9天后对方主动让步,正是中矿集团首次在国际上展现统筹与谈判实力。

第二张:股权渗透,从“买家”变“股东”。全球矿企三巨头之一的力拓,最大股东不是美资、不是日资,而是中国中铝。2019年,力拓便与中国企业签署了首单人民币计价铁矿石合同,迈出去美元化的重要一步。不仅如此,中资身影也深度嵌入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企FMG。2024年8月,FMG从中国银团获得142亿元人民币贷款,明确表示未来可用铁矿石偿还,无论计价还是结算,都愿以人民币为准。

第三张:开辟“第二来源”,打破垄断格局。真正的底气来自“有矿可选”。据Mysteel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布局22个海外铁矿项目,总设计产能高达4亿吨,中资实际权益产能已超2.2亿吨,如今迎来集中释放产能的窗口期。

最受瞩目的,无疑是西非的几内亚西芒杜(Simandou)铁矿。它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高品位铁矿,探明储量47亿吨,矿体绵延超100公里;平均铁品位高达65.5%,部分区块甚至达66%-67%,远超当前澳大利亚主流矿(品位已跌破61%);规划年产能1.2亿吨,相当于必和必拓对华年出口量的一半。西芒杜配套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全部由中国企业承建并运营。几内亚政府要偿还基建贷款,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将铁矿石卖给中国。

位于几内亚东南部的西芒杜(Simandou)铁矿预计于2025年11月首度付运。(网上图片)

第四张:打造本土定价基准,金融是定价权的终极战场。2018年5月,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向境外投资者开放,逐步构建具全球影响力的人民币计价基准。2024年9月28日,北铁指数(进口铁矿石港口现货价格指数)正式发布。该指数基于平台真实人民币成交数据,覆盖青岛、曹妃甸两大港口的61%品位铁矿石现货价格,年成交数据近7000万吨,覆盖600余家会员企业。

与依赖少数样本、机制不透明的普氏指数不同,北铁指数扎根中国终端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与进口国,中国的港口现货价格,才是最真实、最及时的市场晴雨表。

基于以上,加之必和必拓去年86%铁矿石都卖给了中国,必和必拓手上没有任何筹码,这也逼到必和必拓只能接受人民币长期定价机制展开谈判。这表面看是结算货币的调整,但其最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大宗商品定价权博弈模板。

2025年2月3日,中国青岛,图为一艘装载铁矿石的货船驶离港口。(Getty)

其核心逻辑是:当一个国家作为全球最大买家,能够整合分散的采购力量,构建可靠的替代供应体系,并展现出承受短期供应链扰动的战略定力,它就有资格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人民币计价,则意味着价格将真正锚定中国市场的供需实况,摆脱被金融资本操控的命运。

铁矿石只是开始。原油、铜、稀土……中国正在多个关键资源领域同步推进“去美元化 + 本土定价”战略。变革一旦开始,一个由真实供需决定价格、多元货币支撑结算的新秩序正在破土而出,终将重塑全球大宗商品的权力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