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元首会晤为双边关系释放积极信号
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韩国总统李在明邀请,赴韩国庆州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自2014年以来,时隔11年再次访韩,也是李在明总统今年6月就任后,中韩两国元首首次面对面会晤,为双边关系释放积极信号。
近些年,中韩关系因“萨德”反导系统入韩、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立场摇摆等问题遭遇波折,此次元首会晤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重启。会晤背景与国际局势转变、与双边战略利益相契合。
尤其是中美关系的阶段性缓和减少了韩国在中美之间的“选边压力”,为中韩高层对话扫清了外部障碍。同时,李在明政府明确主张“在中美之间构建均衡关系”,走“实用主义”外交路线,为推动中韩关系发展奠定了内部政治基础。
事实上,无论是出于经贸合作的现实需求,还是基于对地区安全的共同关切,重启中韩关系均是两国的理性抉择。受全球经济波动影响,中韩双边贸易额虽有所下滑,但2024年仍保持3000多亿美元规模,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韩国亦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在政治安全领域,尽管韩国的对华政策受制于韩美同盟框架,但双方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与朝鲜半岛无核化等议题上仍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在本次中韩元首会晤中,习近平提出开辟中韩关系新局面的4点建议:一是加强战略沟通,夯实互信根基;二是深化互利合作,拉紧利益纽带;三是提升国民感情,促进民心相通;四是密切多边协作,共促和平发展。这4点建议,为中韩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体现中方对中韩关系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的真诚意愿。
李在明表示,双方要密切高层交往,增进政党与地方交流,妥善处理分歧;愿加强对中国互利合作,维护产供链稳定;也愿同中国密切人文交流,加强国际和地区事务的沟通和协调,共同促进地区和全球的和平发展。
会谈结束后,中韩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双方在经贸、金融、农业、执法、科技等多个领域合作文本的交换仪式。两国在深化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等问题上的共识,将为中韩关系迈入新阶段注入动力。
此次中韩元首会晤不仅标志着中韩关系将重回正轨,更释放出双方致力于地区稳定与共同发展的积极信号。中方提出的4点建议获得韩方积极响应,中韩高层互动也为APEC框架下的多边协作提供了示范。
在韩国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连续发表重要讲话,为亚太合作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中国主张。在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营造开放型区域经济环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同推进贸易数字化绿色化、共同促进普惠包容发展5点建议,强调要坚持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国际经贸规则与时俱进。
在第二阶段会议上,习近平又提出强化数智赋能、坚持绿色低碳、落实普惠共享3点建议,表示中方将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助力卫生健康、提升女性数字素养等倡议,让更多合作成果惠及亚太地区人民,为亚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习近平还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了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共促世界发展繁荣》的书面演讲,强调带头维护和平稳定、实行开放融通、坚持合作共赢、促进普惠包容的亚太发展理念,倡导各方携手构建亚太共同体。
他表示,中国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商界提供更多发展机遇、良好营商环境、宽广创新舞台和绿色增长条件。不仅如此,中国正式接棒2026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办权,展现中国积极推动亚太合作的坚定决心。
此次APEC峰会期间,中韩成功举行元首会晤,积极磋商双边议题,为稳定双边关系注入信心。中国领导人在峰会上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为亚太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注入稳定因素。
尽管中韩关系依然深受全球和地区安全局势不确定性的困扰,但坚信随着中韩高层密切的战略沟通和政治互信的深化,中韩关系必将触底反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在中国积极倡议和各方携手合作的共同努力下,亚太地区合作必将行稳致远。
正如《礼记·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以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为准则,推动双边关系协调与区域合作并进。在地缘政治紧张与全球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扩大制度性开放与公共产品供给,为亚太国家维护合作注入信心。
作者:杨延龙、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