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万人小城是俄罗斯两年来最大进展? 似曾相识的荒诞战局
去年2月乌东顿涅茨克前线上的阿夫季夫卡(Avdiivka)失守之后,俄乌向西长驱直进三、四十公里攻下人口本有6万的交通枢纽波克罗夫斯克(Pokrovsk,俄方称红军村)一直是俄乌战争剧本的下集。岂料大家等了又等,到了21个月后的今天,波克罗夫斯克才陷入无可挽回的失守险地,俄军部队已进入城区打巷战,乌克兰守军几乎被包围。
虽然乌克兰政府冒着守军被围俘的风险也不肯下令撤军,但波克罗夫斯克的失守如今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若然波克罗夫斯克失守,这将是俄军2023年5月攻下顿涅茨克巴赫穆特(Bakhmut,原有人口七万)之后的最大进展。10月底,普京(Vladimir Putin)已亲口点名波克罗夫斯克,称其已被包围,甚至提出让记者进入去报道被包围乌军的处境,“让乌克兰的政治领导层可以为他们平民的命运作出相关决定”。
根据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说法,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攻势当中用上17万兵力,人数比当地乌军高出八倍。乌克兰的前士军人普遍提到俄军轻视人命的作战方式,每日以过百队三人小队多方渗透,即使其中折损二人只要占到一个新据点回来也算是胜利。
根据《经济学人》本年10月中的综合估算,与其本年1月的同类估算相比,俄军死伤人数增加了接近60%。如今其本年攻势进入尾声,波克罗夫斯克的失陷可算是一个安慰奖。但如果要用目前的速度推进,俄罗斯还需要打到2030年6月才能够攻下已经“被公投入俄”的四个乌克兰州全境。
为一个符号而战
在21个月之前,波克罗夫斯克还是乌克兰前线所不可或缺的后勤运输补给要道,但自从俄罗斯本年上旬迫近波克罗夫斯克,将穿越此城的公路等交通基建都置于大炮打击范围之下,甚至将波克罗夫斯克向东北延伸至顿涅茨克关键防线南缘城市康斯坦丁诺夫卡(Kostiantynivka)的公路地段直接占领之后,俄军的战场目标已经大部份达成,俄方双方对波克罗夫斯克的猛攻和死守其实只出于寸土必争的逻辑。
对于俄罗斯而言,把波克罗夫斯克打下来,个然是其继续攻占整个顿涅茨克的必然一步。但把一个小城打下来,并不能改变俄乌之间的消耗战状态。巴赫穆特2023年5月的失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俄方以至少2万军人的性命(按:当时是由瓦格纳雇佣兵作主力)换来早被炸成废墟的巴赫穆特,当时被视为重大胜利,可是两年半之后的今天,俄军还未能完全攻下巴赫穆特以西十余公里的察苏夫雅(Chasiv Yar)。
由于目前两军前线无人机满布,双方都无法集结军队闪电突进,俄军则只能靠其人数优势派步兵小队不断试探,利用乌军前线人数不足留下来的缺口进行突破(乌军前线的人力只及实际需求的三分之一至五成左右)。除非俄军前线攻势有什么科技上的惊人创新,否则这种打法就是不断跟乌克兰互相消耗,利用俄罗斯在人口和军事资源上的优势跟乌克兰“斗长命”。
对乌克兰而言,死守波克罗夫斯克的逻辑跟2023年死守巴赫穆特的逻辑一样,就是希望利用守方优势去消耗俄罗斯兵力,以乌克兰士兵的人命去换取更多的俄军性命。然而,迟迟不作战略性退却,甚至在官方宣传中否认城市即将失陷的现实,对乌克兰而言也有至少三大缺点。
一是将一场城市战役“符号化”,变成了战争成败的象征。当然,如果乌克兰最终真的守得住波克罗夫斯克,“符号化”并没有问题;但从21个月前阿夫季夫卡被攻下之后,大家都知道波克罗夫斯克的失守不是一个“是否”的问题,而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将一场未来定必失陷的城市战役“符号化”,其代价就是该城一旦失守,对全乌克兰的军民士气都造成重创。
二是消耗在死守之上的士兵,其实可能有更佳的用处。乌克兰2023年夏季反攻最终失败告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久经战事的部队被留在坚守巴赫穆特,派去西方国家接受训练、准备反攻的却是新兵。
三是泽连斯基政府不让必死的前线士兵撤退,只会加强“政府不顾军人死活”的叙事--泽连斯基2024年初换上的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Oleksandr Syrskyi)一直有不顾士兵死活的名声--导致乌克兰更难招募士兵。
目前乌克兰每月新兵入伍人数约为1.7万至2.4万,低于俄罗斯的3至4万。同时,乌克兰逃兵问题颇为严重,开战以来就有超过25万宗擅离职守和逃兵的案件。而且,泽连斯基似乎是为了政治考虑,本年8月更撤销了18至22岁男性离境的禁令,两个月来已有至少10万这个年龄性别阶层的人离开乌克兰。
死守波克罗夫斯克,只会加剧乌军的人力短缺问题。有波克罗夫斯克前线士兵就向美国媒体表示,前线部队最担心的就是基辅政府决定死守,当人人都知道该城失陷无可避免,却迟迟收不到撤退的命令。
正如巴赫穆特之役一样,波克罗夫斯克的战役,即使如今已经失去了战场价值,但在俄乌双方的认知中却变成了战场成败的象征。前线士兵的死亡,要争夺的并不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而是只存在于人们认知当中的一个符号。
还在寄望特朗普转軚?
然而,在俄乌的持久消耗战之中,除了互相磨损到任何一方客观上支持不下去之外,双方其实还在打一场认知战--特别是在特朗普(Donald Trump)主政美国的当下。
虽然特朗普和普京的匈牙利布达佩斯峰会被取消,而如今主理俄乌事务的人也是有传统共和党外交鹰派背景的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但如果波克罗夫斯克失守,普京就更能说服特朗普乌东顿涅茨克全境失守只是迟早之事。
早前在美俄阿拉斯加峰会和上月特普通电前后皆一度盛传的停火条件,就是要乌克兰主动从其余下的两成多顿涅茨克土地撤出,换取俄方冻结整道前线,但泽连斯基坚持乌克兰不会主动撤军,特朗普也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才有了美乌欧三方的“就地停火”提案。
但波克罗夫斯克失守之后,特朗普的立场确实有可能再次扭转,又重新回到施压泽连斯基割地的立场。
普京和泽连斯基似乎都知道这一点,因此才会以高量的人命损失去争夺象征性的胜败。
俄乌这一场消耗战若然打到最后,俄罗斯的胜算必然高于乌克兰。不过,如果欧盟真的以俄罗斯冻结资产来抵押长期借款给乌克兰,甚至在此之上加大金援,而美国经北约欧洲国家的对乌军售又持续下去的话,乌克兰的支撑能力也不容低估。最后,俄罗斯的胜利也只能是一场惨胜。
除了像波克罗夫斯克这样的符号性战役之外,俄乌双方也继续利用远程攻击来加大对方的消耗,俄罗斯最近就开始大举打击乌克兰的天然气能源设施,连核发电相关设施也不放过,希望将本年冬天变成俄乌开战以来最难挨的一个冬天;而乌克兰本年以来也超过160次成功打击俄罗斯的炼油设施,使其炼油产能减少了两三成,多地出现汽油短缺,俄方也持续禁止汽油出口,以照顾内需。
不过,双方互相空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新攻势只是消耗战中的一种量变,而非质变。
从2023年俄乌血腥争夺巴赫穆特,再到今天双方继续血腥争夺波克罗夫斯克,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场消耗战再打下去只是毫无意义的人命牺牲。两年半以来,双方也只是在为了不同的符号而战,而不是为在可见将来打赢这一场战争而战。巴赫穆特的事迹近两年后在波克罗夫斯克重演,再一次成为这场荒诞战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