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停火”了 俄乌还要多久?
10月30日“习特会”结束后,各界普遍美预期中美对峙能够有所缓和。如果以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不断宣称的“和平总统”功绩来看,继“解决8场战争”后,中美关税停火或许可以又算一笔,即便这个战场其实是特朗普自己加开。
不过平心而论,出于木已成舟、必须处理的考量,“特朗普2.0”也确实面临两场代理战争的停火难题:在中东的加沙战争,以及在欧陆的俄乌战争。毕竟在这两场冲突中,美国都扮演了“不在场的在场”。
首先是加沙战争。整体来说,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以巴冲突的重复,实际则受以色列与伊朗冲突驱动。而伊朗之所以敢于豪赌,关键就是看到美国持续撤出中东,再加上自己又成功与沙特复交,所以产生“形势大好”的认知,因此策应哈马斯在2023年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
而在战争过程中,美国虽联合阿拉伯国家数次斡旋停火,却总是难以持久。最终经历以色列反复升级冲突,美国与阿拉伯终于形成联合施压哈马斯的共识,并以特朗普提出的“20点和平计划”为蓝图,在2025年9月迎来第三次停火。当然,在哈马斯持续抗拒解除武装、停火推进也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以色列已经多次违反停火、同时拒绝撤军,但美国仍竭力要推进“20点和平计划”。短期之内,加沙恐怕都会处于不稳状态。
再来是俄乌战争。这场冲突争起于北约东扩与欧洲集体安全问题,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顿巴斯内战即是前兆,再来才是2022年的全面战争,而美国毫无疑问从头到尾都扮演重要角色,包括驱动乌克兰“脱俄入欧”的两场颜色革命,以及战争开始后的持续对乌军援。
但要促成俄乌停火,毫无疑问比加沙更难。加沙虽也是伊朗挑战美国秩序的代理战争,却相对不涉及复杂的领土问题与安全保障,因为所谓“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原本就是伊朗对于阿拉伯失败国家的渗透,是战略前延、而非国土本身,因此力有未逮撤退即可;但俄乌战争不是如此,即便美国能够说走就走,欧洲也不会乐见乌克兰成为毫无屏障的俄罗斯附庸,尤其是位处欧俄交界的北约东翼国家们。
因此即便特朗普反复敲打、在欧俄之间反复施压,甚至举行多场峰会,至今都没能促成俄乌停战。毫无疑问,这将是加沙勉强停火、中美关税休战后,特朗普接下来的一大外交战场。
北约军援的懦夫赛局
整体来说,俄乌鏖战超过三年反映两个互为光影的重点:第一,以美欧为主体的北约军援加上乌克兰军人,勉强能与俄罗斯打成战线僵持;第二,即便对峙双方敌意高涨,却也都彼此克制避免战争失控外溢,这就与以色列的“冒险无极限”形成强烈对比。
当然,所谓克制也不能免除“赌徒”心态,那就是北约赌俄罗斯不会真的用核武。而这种作法到了协商停火的战争后期,毫无疑问正在成为施压筹码,同时反映俄罗斯的战略痛点:核威胁从一开始就不完全有效。
回顾战争开始之初,俄罗斯不断恐吓美欧,表示只要军援乌克兰就可能导致俄罗斯进行“核升级”。而这样的威吓不只口头信号,还搭配实际行动,例如俄罗斯于2023年在白罗斯(前称白俄罗斯)部署了战术性核力量,接著又在南部军区举行演习,动用Iskander和Kinzhal两用导弹。2024年6月,白罗斯又与俄罗斯进行首次非战略性核力量联合演习。
但显然,各种威胁都没能阻止北约军援。不过这不表示威胁完全没用,毕竟美国也在战争之初同时表明:只要美国及其盟友没有遭受攻击,美国就不会派遣军队在乌克兰作战,也不会攻击俄罗斯军队。毫无疑问,这条红线大幅降低了冲突升级为大国战争的风险。
此外,俄罗斯的核威胁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军援升级速度。从2022年到2023年,拜登反复(Joe Biden)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提供能够袭击俄罗斯本土的火箭系统,一直要到2023年5月,英国才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巡航导弹。同理,在2024年11月前,美国都反对乌克兰使用西方武器打击克里米亚,一直到俄罗斯加强对哈尔科夫地区的袭击后,美国才放松了这一限制。
当然,乌克兰在过程当中的“坚强战意”也会影响美欧立场。原本,美国并不同意向乌克兰提供陆军战术导弹系统,但随著乌克兰的打击范围逐渐深入俄罗斯领土,这种克制态度也有所松动。尤其2024年8月,乌克兰在未通知北约的情况下使用军援武器打击了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普京也并未升级核威胁,只是宣称将开展“反恐”行动,于是美国在2024年10月解除了乌克兰使用陆军战术导弹系统进行深度打击的禁令。
整体来说,北约与俄罗斯的自我约束的力道有所不同。俄罗斯的自我约束主要在于:防止冲突向使用核武器、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攻击北约资产和领土的方向升级;至于所谓北约军援会触发“红线”等说词,从后续发展来看只是为了恐吓西方、要求后者自我约束的战略姿态。
而北约的自我约束则如前所述,在赌俄罗斯不敢真的用核武的心态下,伴随战局变化与政治施压需求,开始逐步减少对乌军事援助限制,同时观察俄罗斯的反应,在防止局势升级下不断试探俄罗斯底线,正如近期的战斧导弹援乌疑云:特朗普原本作势批准,却又在11月2日表示暂不考虑。
显然,尽管过程可能有所反复,北约对乌军援的持续升级,其实还是清晰可见的长期趋势。而这反映在北约与俄罗斯“开车对撞”的每次懦夫赛局中,俄罗斯大多是选择临时闪避的那方,所以才有北约后续的不断加码。而这无疑会在战争后期的停火阶段,对俄罗斯形成一定的战场施压。
美欧正在统一立场?
与此同时,原本谈判立场不完全一致的美欧,似乎也在近期逐渐靠近。
10月22日,特朗普突然宣布与普京的会面安排“不合适”,所以取消在布达佩斯的会晤计划。同步跟进的,还有特朗普此任期首次的对俄制裁。虽说这位商人总统原本就惯于摆荡立场,但这次的取消会晤和跟进制裁,似乎更像与欧洲有所协调后,认真进行的战略施压。
首先,有鉴于此前各种外交行动,这应当是乌克兰与欧洲联合施压的结果。10月2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欧洲理事会主席、法国总统、英国首相、德国总理、义大利总理等发表联合声明,指出俄罗斯与乌克兰应立即实现停火,并且以当前战线作为谈判起点。10月22日,北约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更是紧急访美,意在游说特朗普,当面向其施加压力。
再来,美俄关于停火也不是毫无分歧。特朗普主张,俄乌应按照当前实际战线分割顿巴斯地区,进而划界停火与各自撤军;俄罗斯却表示,立即停火等于无视冲突根源,且违背了美俄双方此前达成的共识。根据各方媒体报道,俄罗斯还向美国发送了“非正式文件”,重申必须全面控制顿巴斯地区,而也正是这份公报,导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和拉夫罗夫(Sergey Lavrov)在10月20日通话后没有达成共识,成为特朗普取消会晤的理由之一。
而毫无疑问,美国的取消会晤和跟进制裁,暴露原本的美俄靠近、欧乌携手格局正在生变。
首先是政治外交层面。10月21日,欧洲多国表示,正在与乌克兰草拟一份和平方案,方案仿照特朗普制定的加沙“20点和平计划”,共有12条内容,核心诉求正是依照当前战线立刻冻结冲突。同时,将由特朗普亲自担任和平委员会主席并监督落实。
接著是经济贸易层面,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明显来到新高。在特朗普与吕特会谈前夕,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俄方在推进停火谈判时“不诚实、不坦率”,因此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进行制裁。这是特朗普任内首次对俄罗斯出台制裁。据估算,两家公司共占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近50%。贝森特还表示,美国财政部还准备在必要时采取进一步行动,以支持结束俄乌冲突的努力。
欧洲则同步跟进。10月23日,欧盟峰会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首次瞄准俄罗斯天然气产业,并首次禁止其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欧盟委员会专门表示,新一轮制裁旨在进一步切断俄罗斯的能源收入来源,并作为施压和推动谈判的手段。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更强调,第19轮对俄制裁也不会是最后一轮。
军事安全层面则如前所述,西方正在加紧援助乌克兰。10月23日欧洲理事会峰会上,英国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宣布,计划向乌克兰提供超5,000枚轻型多用途导弹,其中140枚将提前交付;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则表示,将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紫菀导弹、幻象战机,并在战后部署“保障部队”。同时,乌克兰宣布与瑞典签署意向书,以购买100至150架鹰狮E型战斗机。
显然,进入美欧俄博弈终局,如果美欧持续统一立场,情势将对俄罗斯愈发不利。但各方至今,其实也还是保有一定余地,来为谈判预留空间。
美国方面,特朗普即便改变姿态,却也始终不愿过度刺激俄罗斯,例如近期的战斧导弹援乌反复;欧洲方面则仍在设法统一内部立场,尤其是在没收俄罗斯被冻结资产上;即便是姿态强硬的俄罗斯,也仍在设法从美国找寻突破口。
例如10月24日至26日,俄罗斯负责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总统特别代表、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便赴美访问,并称相信俄美乌三方已接近达成外交解决方案,以结束俄乌冲突,更表示俄方对今后乌克兰获取安全保障“持开放态度”。
显然,继加沙炼狱两年战止、中美关税达成休战后,俄乌战争也正在进入停火博弈终局。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法,美国如何冻结这场持续三年的冷战后代理战争,将会决定自己未来面向欧洲、面对俄罗斯、领导北约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