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大地震:特朗普为何向英国广播公司开火?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因为去年播放、题为《特朗普:第二次机会?》(Trump: A Second Chance?)的《广角镜》(Panorama)纪录卡剪辑争议而陷入人事大地震。BBC总裁戴维(Tim Davie)及其新闻行政总裁特内斯(Deborah Turness)11月9日在毫无预警之下宣布辞职。特朗普(Donald Trump)也向BBC发信威胁将会提告诽谤,索偿不少于10亿美元。
纪录片扭曲特朗普“完美”演说?
这次风波的核心是BBC去年10月28日(即美国大选前八天)播出的《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纪录片内容。其中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国会暴乱前的演说被向BBC供片的第三方纪录片制作公司October Films“不当”剪辑。
演说前一段“我们要去国会大厦……我会跟你们一起去”(We're going to walk down to the Capitol... and I'll be there with you)和后一段“我们要战斗,我们要拼死战斗”(And we fight. We fight like hell)之间实际上相距超过50分钟,却被剪辑在一起,营造出特朗普当天明确无误地鼓励支持者去国会战斗、试图推翻拜登(Joe Biden)胜选结果一般。
根据2025年9月的数据,BBC是美国访客量排行第八的新闻网站,月访客量达1.18亿,是前十名中唯一一个外国新闻机构。而且,根据YouGov的数字,BBC在美国的公信力仅次于“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远胜《纽约时报》、CNN等美国自由派媒体。
在此等背景之下,特朗普对BBC“特别关照”其实不无道理。
不过,在《特朗普:第二次机会?》播出之后,特朗普随即击败贺锦丽(Kamala Harris)当选。当时,甚至直到最近,曾经就同类问题向美国CBS、ABC提告并一共获得超过3000万美元赔偿的特朗普阵营也没有向BBC提出批评。
毕竟,特朗普煽动支持者攻进国会大厦的“事实”,得到过美国国会众议院委员会的调查认证,也是去年司法部针对特朗普的国会暴乱检控的基础预设之一。《特朗普:第二次机会?》虽然对特朗普的演说有所剪辑,但其呈现出来的讯息跟公众本来对其1月6日演说的印象其实差异不大。人们也很难说这是纪录片制作方刻意扭曲事实。
然而,到了11月初,此纪录片的争议却被重新翻出。首先是英国立场偏右的《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开始发布BBC编辑指引标准委员会前独立顾问Michael Prescott在本年夏天撰写的内部文件。其中揭出Prescott当时对于《特朗普:第二次机会?》中1月6日演说的剪辑提出的批评。
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11月7日跳进这场争议,批评BBC是“100%虚假新闻”,指英国纳税人“被迫要为左翼宣传机器埋单”。
此事本来已在英国政坛引起重大反响。前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借此提出废除公共广播。前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表示他不会再交每年超过174英镑的执照费(按:观看直播电视的家庭都要交付此执照费用以支持BBC运作)。保守党党魁栢丹娜(Kemi Badenoch)认为在BBC真正去除偏颇之后才可以取得执照费收入。
目前民调领先的英国改革党(Reform UK)党魁法拉奇(Nigel Farage)则批评BBC“受左翼偏见感染”。而为BBC这个机构稍作辩护的则只有工党政府和自由民主党的领袖。
不过,BBC在《每日电讯报》爆出“剪辑门”之后却没有公开的有力回应。有分析认为,BBC是想先在11月10日向国会文化媒体体育专责委员会作出回应后才更主动的去应对事件。但11月10日限期未至,BBC总裁戴维和新闻行政总裁特内斯就在前一晚惊人地宣布辞职。
在两人请辞之后,特朗普“再踩一脚”,在Truth Social发帖“庆贺”:“BBC高层,包括其老板戴维在内,都辞职/被解雇了,因为他们被发现篡改了我1月6日那篇精彩绝伦(完美!)的演讲稿。感谢《每日电讯报》揭露了这些腐败的‘记者’。”
其后,他更威胁向BBC提告--由于英国诽谤案件的提告时效为一年,特朗普其实无望在英国控告BBC,不过他依然有可能会在提告时效为两年的美国佛罗里达州提告。
由于美国传媒机构普遍已经被完全政治化,民众只按自己的政治喜好去选择接收资讯的来源,BBC这类英语媒体却能以其“美国最亲密盟友”英国的外国机构地位而得到较高的跨党信任。不过,经过这次纪录片剪辑风波之后,恐怕BBC在美国也将会失去此等信任。美国的泛政治化,连外国媒体也不能避免。
BBC确有左翼偏见
当然,BBC在同样愈来愈两极化的英国社会当中早就被政治化。根据YouGov在11日公布的民调,整体而言,31%的英国人认为BBC偏向左翼观点,19%的人认为BBC偏向右翼观点。只有19%的人认为BBC完全没有偏见;而依政党划分,73%的英国改革党选民和52%的保守党选民认为BBC过于左倾,而只有16%的工党选民持相同观点。
早在戴卓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80年代主政英国的时期,BBC已经被右翼批评有左翼偏见。约翰逊政府主政之时,保守党政府也曾安插右翼人物到BBC的董事会,并压缩BBC的经费。
这种批评其实不无道理。BBC以自由派大本营伦敦作为基地,其七成员工年龄也低于50岁。这群人自然更有左翼倾向。
Michael Prescott的内部文件,除了《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纪录片的剪辑问题之外,也提出了一系列质疑BBC左翼偏见的证据。
例如Prescott批评BBC偏袒支持LGBTQ权益的报道,任何对于变性争论提出困难提问的新闻故事几乎都会被拒绝跟进。当中的一个事例是:2024年3月,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APTH)一份被泄漏的文件引起广泛关注,文件内容对性别认同障碍儿童的医疗品质(按:指的是让未成年人士进行变性程序)提出了质疑,从《每日邮报》、《经济学人》到《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都有为此进行报道,唯独是BBC缺席。
又例如Prescott也严厉批评“BBC阿拉伯语”报道偏袒哈马斯的论述,当中引述一份研究2024年5月7日至10月6日的BBC英文版网站和阿拉伯语版网站的报告,该报告指出阿拉伯语网站连一篇有关以色列人质、批评哈马斯的报道都没有,但英文版网站同一时期则分别有19篇和4篇。而且,BBC多次引用的加沙记者也有明显的反犹主义倾向,其中一位曾公开表示犹太人应该被烧死“像希特拉所做那样”的人在2023年11月至2025年4月期间一共有244次出现在BBC的频道上。
除了Prescott的批评之外,BBC近来也有过多次带有左倾意味的“疏忽”。例如在本年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Glastonbury Festival),BBC就播出了表演者带领观众高呼“以色列国防军去死”(Death to IDF)的内容,此事9月被BBC内部的投诉小组认定为违反编辑指引;
又例如本年10月,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亦认定BBC在一套纪录片中没有提到当中的年轻叙事者是个哈马斯官员的儿子,因此对观众造成实质误导,严重违犯广播规则;
就在Prescott的文件开始被炒热之际,BBC也因为一位报导员擅自以“女性”取代文稿上的“怀孕的人”而对她作出批评。(按:从左翼思维来看,“怀孕的人”不一定在性别上自我认同是女性。)
从这些背景事态来看,即使《特朗普:第二次机会?》的1月6日演说剪辑并不算是扭曲事实,BBC内部运作上确实似乎有明确的或隐含的左翼偏见。
公共广播依然有其价值
在这次BBC大地震之后,作为英国左翼意见代表的《卫报》刊登观点文章为BBC辩护,指责如今针对BBC的批评其实是一场“有组织的、出于政治动机的攻击”。文章作者特别点出BBC董事会非执行董事Bobbie Gibb的角色,指出其曾任保守党政府的通讯主任,由约翰逊任命加入BBC,而Prescott则“被描述为Gibb的朋友”。
不过,我们翻看本年7月的另一篇《卫报》观点文章,作者还在批评BBC撤回上面提过、叙事者父亲是哈马斯的纪录片,批评BBC“剥夺巴勒斯坦人的生命价值,忽视并粉饰了以色列的罪行”,指BBC早就得罪了右翼,反问如今还有谁会为BBC辩护。
到了今天,在右翼围攻BBC之际,跑出来辩护BBC的似乎就正是《卫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泛政治化和两极化的年代可算是“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
但无论如何,其实偏见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以传达事实为己任的记者们有没有时刻反省自己的偏见,并尽力予以修正。
像BBC这种公营广播机构,在泛政治化、两极化、资讯爆炸、虚假新闻随处皆是的时代,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BBC如今依然能够每周接触74%的英国成年人,为政治立场不同的公众提供一套“共有的事实基础”。相较于完全按政治倾向割裂的美国媒体生态,英国人对于事实的接触还没有完全被政治立场盖过--最近,英国改革党党魁法拉奇为了证明其执政意愿是认真的,就180度转軚收回其原来可高达1000亿英镑的减税主张,这其实也是向现实低头。
特朗普这次向BBC开火,在英语世界的高速新闻周期之中,很快就会被人遗忘。但这次BBC大地震却提醒了在BBC工作的左翼自由派,他们跟《纽约时报》、CNN、《每日电讯报》、《卫报》都不一样,他们服务的对象是英国全体人民,他们报道当中呈现出的意识形态也应该反映英国人民当中的多样性。这,也许是永远不能完美达成的目标,但这至少永远也应该是记者们时刻尽力跟从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