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工业基础” 高市早苗认清现实了吗?|点经
中日危机升级,不少人都闻到了战争的气息。随着日本领导人高市早苗在台湾问题上的挑衅性言论,以及为台独分子授勋,中方的回应迅速升级,从最初的外交交涉和抗议,上升到“迎头痛击”的严厉警告和通过多个渠道向日本及国际社会明确立场,解放军也已经开始行动,严正以待。虽然日方外务省专程赴京进行了外交沟通,但中方坦言:当然不满意。而最新消息,高市或将在12月参拜靖国神社。
过去几十年,中国对日总体采取“以经促政、以稳求和”的方针,即便面对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等敏感议题,也多以外交抗议与经济合作并行。然而,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安全战略上的急剧右转。2022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中国定义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2023年防卫预算突破7万亿日元并计划五年内翻倍。
2024年更推动“反击能力”合法化、加速部署远程导弹、强化美日联合战力部署——这一系列动作,实则是系统性突破“专守防卫”原则,向“军事正常国家”乃至“进攻型防卫”靠拢。
随著高市的上任,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束缚,高调扩充军事力量,在台海问题上频频挑衅,继而还要拜鬼,随之而来的,“中日若爆发冲突,日本战力能否与解放军抗衡”的讨论成为了焦点——中国官媒直指“日本全国皆可为战场”,再到军方明确点出“本土打击”可能性。
从核心战力、国防根基到战略格局,两国实力早已不在同一层级。从战场硬实力来说。首先看海空对决。解放军海空力量已形成“全域攻防”体系,绝非单一装备的比拼。海军方面,双航母编队具备远海作战能力,055型万吨大驱堪称“航母带刀护卫”,搭配大量先进护卫舰、核潜艇,构建起多层级海上作战网络;空军方面,歼-20隐形战机实现规模化列装,轰-6K/N轰炸机可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再加上预警机、加油机的协同支援,制空权争夺毫无悬念。
日本海上自卫队虽有出云级“准航母”(改造后可搭载F-35B)、宙斯盾驱逐舰等先进装备,空中自卫队也列装了F-35系列战机,但存在致命缺陷:装备数量严重不足,且缺乏战略打击体系。日本舰艇总数不足解放军的1/3,战机数量仅为一半,更没有轰炸机、核潜艇等战略级装备,所谓“先进装备”不过是“零散亮点”,难以形成体系化对抗。
再看远程打击,解放军火箭军是“国之重器”,东风-21D、东风-26等“航母杀手”可对海上移动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射程完全覆盖日本全境及周边海域。此外,岸基反舰导弹、远程火箭炮等装备,构建起“近岸防御网”,让敌方舰艇不敢轻易靠近。
而日本受和平宪法及国际条约限制,缺乏远程打击能力,导弹射程被严格束缚,仅能依靠防空导弹进行被动防御。在解放军的远程打击体系面前,日本的防御体系根本无法抵御饱和打击。
但其实更重要的实力基础是国防根基。解放军军工体系实现100%自主可控,从航母、战机到导弹、弹药,均可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战时能快速补充装备损耗,保障持续作战能力。比如,仅造船业产能,中国就远超日本数倍,一旦开战,舰艇、补给船等装备的生产速度将形成碾压。日本军工则深陷“对外依赖”泥潭:战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弹药原料等大量依赖美国,且军工产能有限。更致命的是,日本军工企业多为“军民两用”,战时转产能力薄弱。
更进而要说说两国的军工制造。其实战争,比拼到最后比的其实是工业基础。工业基础就像战争的“造血系统”,既能持续“产出”支撑战争的物资与装备,又能快速“修复”战场损耗,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再精良的武器也会因消耗殆尽而失去战力,这也是“战争打工业基础”的核心逻辑。
要说日本工业基础本是非常不错的,但到今天已经江河日下。日本正在上演一场荒诞剧:两大汽车巨头日产、本田仓促合并,不少人还天真以为这是 “重振荣光” 的开始,实际是是日本汽车产业走向崩盘的最后信号。这其实是早有端倪的。
2010年,富士通与东芝合并手机业务,曾垄断全球一半份额的日本功能机,如今只剩夏普在本土苟延残喘。2012年,索尼、东芝、日立抱团显示面板,巅峰时垄断95%出货量的神话,去年只剩2.3% 的可怜份额。2019年,两大船厂合并造船业务,四年后,连全球前五都进不了,整个日本造船业份额从50%暴跌到2.8%。从建筑机械到半导体,从钢铁到电子,日本企业的每一次 “抱团取暖”,最终都变成了 “抱团等死”。这不是巧合,而是日本制造业从根上烂了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能赢过美德,靠的是 “封建式大锅饭”,巨头包揽全产业链,子公司包办所有零部件,短平快的模式让它抢占了时间和价格优势。但90年代后,芯片技术爆发让零部件格局天翻地覆:零件数量暴增、关键部件决定产品生死,西方企业果断选择专业外包,而日本却死抱全产业链不放。
结果就是,一个零件拉胯,整个产品崩盘;一次市场失手,再也无力回天。80年代垄断全球 70%芯片市场的日本,被阿斯麦的光刻机和芯片代工厂模式双重碾压,2023年,份额仅剩8.68%。这种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脆弱,让日本产业陷入 “越难越合并,越合并越难” 的死亡循环。
日本GDP从2012年巅峰6.2万亿美元,十年蒸发2万亿美元,只剩4.2万亿,蒸发的每一分钱,都对应着日本产业被中国取代的血泪史:家电领域,松下、索尼让位于格力、美的。轨道交通,日立、川崎重工被中国中车踩在脚下。
显示面板,夏普、东芝输给京东方、华星光电;通讯领域,NEC早已被华为甩在身后⋯⋯如今,日本汽车产业的崩塌,将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知道,汽车直接撑起500多万个高薪岗位,间接带动上千万人就业,正是这个产业撑着日本3.8万美元的人均 GDP。一旦汽车业倒下,日本的高薪岗位将成片消失,消费市场会彻底萎缩。“日本制造神话”可以说已经破灭了。
再没有强大工业制造,更别说日本作为岛国,国土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重要军事基地、工业设施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区,同时,日本能源、粮食等战略物资90%以上依赖进口。可以说,日本根本经不住战争。试问,如中日有一战,高市如何承担历史责任?
中国从隐忍克制到精准威慑,其言虽厉,但意仍在警示。今日中国以“赤裸裸”的语言唤醒日本社会对和平宪法精神的珍视,或许正是对东亚未来最负责任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