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近9000幢旧楼50年或以上 议员忧减低流通性、加重首付负担

撰文: 蔡伟南
出版:更新:

政府近年积极推动市区更新,以“复修为先”的策略取代大规模重建,借此改善楼宇结构安全,以延长楼宇寿命。立法会议员洪雯向政府提问,即使楼宇已完成复修工程并符合安全标准,令其使用年期得以延长,但银行在审批按揭时仍采用“75减楼龄”的计算方法(即楼龄逾55年的住宅物业只能获批最长20年的按揭年期),情况加重了市民在首付及每月按揭供款的负担,也减低旧楼的流通性。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书面答复表示,金管局没有就按揭物业的楼龄设立按揭年限。银行的贷款审批是其自身商业决定,银行在审批按揭申请时会考虑一篮子因素,包括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楼宇状况,当中物业的楼龄只是其中一个考虑因素。在考虑是否审批住宅按揭申请时,上述由屋宇署发出有关楼宇完成检验及修葺的资料,会有助银行评估楼宇状况。

根据屋宇署纪录,截至2024年底,有8,977幢私人住宅楼宇的楼龄为50年或以上(不包括新界豁免管制屋宇)。至于该些私人住宅楼宇内的单位是否持有按揭、其按揭贷款的供款及还款的具体资料,由于是业主与银行之间的协议,政府没有备存相关商业数据作统计之用。

此外,屋宇署每年会按风险拣选约600幢楼龄达3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发出强制验楼法定通知(验楼通知),着令业主为大厦的公用部分及个别单位的伸出物进行检验及修葺。至今获发出验楼通知的8,364幢楼宇,约百分之七十为楼龄50年或以上。

九龙城旧楼林立(黄伟伦摄)
九龙城旧楼林立(黄伟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