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巴风球|飞行定翼机“探风” 风眼曝光 惟卫星图未见“眼珠”

撰文: 倪清江
出版:更新:

热带风暴塔巴稳定地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料会持续增强。天文台今日(7日)再同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中午时分利用定翼机在塔巴上空投放“下投式探空仪”,在塔巴中心附近录得超过每小时85公里近地面风速,并拍摄到塔巴“风眼”开始成形,惟卫星图未见明显“眼珠”,中心云量较薄,外围有旋转云团。

热带风暴塔巴9月7日下午15时集结在香港以南约340公里,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85公里。(天文台图片)

天文台下午2时45分表示,预测塔巴会进一步增强并靠近广东西部沿岸,在明早(8日)于香港西南面200公里内掠过。其烈风区将会逐渐影响珠江口一带,本港风势将逐步增强。天文台会考虑在今晚9时至午夜12时之间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

预料本港今日间中有狂风骤雨及雷暴,雨势有时颇大。明日仍有狂风大骤雨,初时风势颇大。海有大浪及涌浪,市民请远离岸边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动。受风暴潮影响,明早部分沿岸低洼地区有机会出现水浸。

政府飞行服务队9月7日中午飞到风暴中心投放“下投式探空仪”,并拍摄“风眼”结构稍为成形。(天文台Facebook图片)

天文台:“下投式探空仪”数据助分析强度和三维结构

天文台表示,政府飞行服务定翼机投下的“下投式探空仪”,收集到大气不同高度风向风速、气压、 湿度等气象资料。今次在塔巴中心附近录得超过每小时85公里近地面风速,这些数据有助天文台分析热带气旋强度和三维结构。

9月7日下午15:20的卫星图像显示,热带风暴塔巴集结在南海北部,未有明显的风眼。(天文台图片)
9月7日下午15:20的卫星图像显示,热带风暴塔巴未有明显的风眼,中心南北有强对流天气。(天文台图片)

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 曾探测台风山竹及天鸽

政府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是于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同年9月完成首次任务。双方在2023年11月24日记者会表示,截至当日定翼机挑战者605号共出动57次,收集了38个热飞气旋的气象数据,包括2017年的台风山竹、天鸽及近月的台风苏拉、小犬等。

政府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同年9月完成首次任务,截至2023年11月24日共出动57次,收集了38个热飞气旋的气象数据。(资料图片/邓宇诗摄)
政府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同年9月完成首次任务,截至2023年11月24日共出动57次,收集了38个热飞气旋的气象数据。(资料图片/邓宇诗摄)

飞行服务队意外飞入了台风“莫拉菲”中心成起点

下投式探空系统以飞机从高空投放内置气象探测器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探空仪,探空仪在下降过程中会记录不同位置的风向、风速、温度、气压、湿度等资料。收集到的气象数据会由无线电发射装置传送至飞机,再经卫星系统即时传送到香港天文台作分析用。

政府飞行服务队是在2007年一次远程搜救任务中,意外飞入了台风“莫拉菲”中心范围而收集到相关数据。到2011年,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合作范围扩展至南中国海,每当热带气旋移近香港,挑战者605号定翼机就会飞近热带气旋中心收集天气数据,其后在2016年斥资900万元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以探空仪收集台风数据。

政府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同年9月完成首次任务。每次行动时,会在机尾投下“下投式探空仪”。(资料图片/邓宇诗摄)
政府飞行服务队与天文台2016年起引入下投式探空系统,同年9月完成首次任务。每次行动时,会在机尾投下“下投式探空仪”。(资料图片/邓宇诗摄)
“下投式探空仪”,收集到大气不同高度风向风速、气压、 湿度等气象资料。(天文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