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风|天文台料下周初至中期风势持续颇大 预告或直接发3号风球

撰文: 林子慰
出版:更新:

【打风/天文台/HKO/风神/天气预测/台风路径/东北季候风】虽然中秋已过,但本港气温仍居高不下,徘徊在30度左右或以上,下周似迎来“真.秋天”,天文台指一股强烈东北季候风会在星期日(19日)抵达广东沿岸,该区北风会逐渐增强。在季候风及热带气旋的共同效应下,随后数日风势持续颇大,下周中期市区气温下降至20度左右,新界再低两三度。由周末至下周中,气温会由酷热转为接近清凉水平,提醒市民留意天气变化。

天文台表示,随着该热带气旋的环流逐渐影响广东沿岸,届时或会直接发出3号强风信号,取代强烈季候风信号,而不会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热带低气压10月17日20时集结在香港之东南偏东约1,870公里,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每小时55公里。(天文台图片)
10月17日上午8时的卫星云图。(天文台图片)

强烈东北季候风星期日抵达华南 天文台考虑发出“黑球”

天文台科学主任(陈玉葆 麦佩缇 黄子钧)今晚(17日)在网页专栏“天气随笔”发表题为《一雨成秋》文章表示,星期日将有一股强烈东北季候风抵达广东沿岸,预计下周中期市区气温跌至20度左右;受天文大潮、东北季候风及潜在热带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周本港沿岸水位或会较正常高0.5至1米左右,提醒市民留意天气变化及提早采取适当措施。

天文台指出,大气中层的一道西风槽已横过贝加尔湖,今早华北的地面气压已在显著上升,而与其相关的强烈东北季候风正逐渐向南扩展,预料会在星期日抵达华南,本港星期日风势将逐渐增强。该热带气旋会在星期日进入本港800公里范围,但由于届时华南沿岸天气主要受季候风主导,天文台会视乎本地风力变化,考虑发出俗称“黑球”的强烈季候风信号,代表本地风力等同3号风球。

(左)本港时间10月17日上午11时的气压对比二十四小时前的变化。(右)欧洲人工智能电脑模式 AIFS 显示华南沿岸受东北季候风及热带气旋的共同影响。(天文台图片)

热带气旋下周初逐渐靠近广东沿岸 天文台或“黑球”转3号风球

天文台亦预料,该热带气旋会在下周初逐渐靠近广东沿岸,届时该区会开始受季候风及该热带气旋的共同效应影响,华南沿岸及南海北部一带的等压线将变得更为紧密,下周初至中期风势持续颇大。随着该热带气旋的环流逐渐影响广东沿岸,天文台届时或会直接发出3号强风信号,取代强烈季候风信号,而不会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天文台举例,香港过往也曾出现东北季候风与热带气旋产生共同效应的情况,例如2021年10月的圆规,当时天文台曾以3号强风信号取代强烈季候风信号,其中并未发出一号戒备信号。

下周中期市区气温会显著下降至20度左右 新界再低两三度

文章亦提及,该热带气旋的雨带会在下星期一(20日)稍后逐渐影响广东沿岸,预料本港届时雨势会渐转频密,晚上气温开始下降,但降雨量仍有变数。在雨水蒸发冷却的效应下,下周中期本港市区气温会显著下降至20度左右,新界再低两三度。雨水加上持续的大风会加速空气流动而将身体的热量带走,令跌温的感觉更强烈。由周末至下周中,气温会由酷热转为较为接近清凉水平,提醒市民留意天气的急剧变化。

不同电脑模式对下星期二(10月21日)的雨量预测仍存在分歧。(天文台图片)

下周沿岸水位将会较正常高0.5至1米左右 低洼地区可能出现水浸

天文台又称,在天文大潮、东北季候风及潜在热带气旋的共同影响下,预计下周本港沿岸水位将会较正常高0.5至1米左右,即使该热带气旋于下周中期逐渐远离及减弱,本港仍会受强烈东北季候风影响,下周中后期水位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下周连续数晚在涨潮时,部份沿岸低洼地区可能出现水浸,天文台建议市民预早采取适当措施。

文章中提到,在2022年10月,本港亦曾受东北季候风及热带气旋纳沙的共同影响而引致水位上升至高出正常潮位约0.7米。

香港沿岸水位变化示意图,红色虚线和黑色线之间的距离为水位增长。预计下星期连续数晚涨潮时本港沿岸水位会偏高,晚间部分沿岸低洼地区可能出现水浸。(天文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