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开60%音量是慢性自杀?医生揭戴耳机3大坏习惯恐致聋

撰文: 邓萱晖
出版:更新:

耳机已经成为大家的日常必需品,由搭地铁返工到开紧工甚至睡觉都会带,耳机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用以划分私人空间的工具。有人认为,只要不把音量调到最大就万事大吉,而近日台湾医师黄轩指出,即使音量不大,只要带著耳机就会对听力造成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标准说明80分贝是一个成人的聆听上限,如果在一个星期之内暴露在80分贝的声音水平的时间超过40小时,就会损伤耳蜗毛细胞,而且损伤后无法再生,会导致听力损伤。

(yuhaimedia@Unsplash)

分贝太高很伤耳

而高分贝伤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根据环境署的资料,港铁行车时的环境噪音介乎85至90分贝。有研究指,在某些路段车厢内可超过100分贝。要将耳机音乐声压过车厢的轰鸣声,音量早就严重爆表。而香港交通噪音标准的以70分贝(A) L10(1小时)为指标,意思是声音在60分钟内就会有10%的时间会超过这个噪音水平。

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有近7亿到13.5亿的年轻人,因不良的听音习惯,而面临听力受损的风险。

不入耳不等于保护耳朵

近年流行的骨传导或开放式耳机,常被宣传为不塞入耳道、更安全的选择。但误区是无论空气传导还是骨传导,声音的终点都是刺激耳蜗毛细胞。

有研究结果显示,开放式耳机在嘈杂环境下,为佩戴者听得更清晰,平均音量仍然高达86分贝。证明开放式并不等于听力安全,耳朵仍旧在被轰炸。

没声音也伤耳

即使处于静音或关闭状态,长时间佩戴耳机仍然存在风险。常见的入耳式耳机,佩戴容易让耳道闷热潮湿,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细菌在耳道内的繁殖速度,可能比平时快3至5倍倍,大幅增加感染风险。而且耳朵处的皮肤薄,神经分布较为密集。长时间的物理压迫可能会引起肿痛,甚至在外耳廓压出印记。

拯救听力三大守则

1. 2个60原则

平时佩戴耳机时,要注意音量大小,黄轩医师建议音量最好不要大于60%。以及要注意使用时间,连听时间最好不要超过60 分钟。每听一小时,就让耳朵休息一下。

2. 嘈杂环境下使用降噪耳机

降噪耳机并不是智商税,而是保护听力的实用工具。它可以有效隔绝或抵消周边环境噪音,就自然不用将手机音量调高去对抗外部喧嚣,可以将听音分贝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3. 定时检测听力,有异常立即就医

黄轩医师提醒要随时关注耳朵预警讯号。一旦出现耳鸣、有闷塞感或听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停用耳机并寻求医生帮助。定期的听力检查是了解耳朵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

黄轩医师最后也强调,错误使用耳机就等于健康的慢性炸弹,听力损伤是不可逆的,你的耳朵比任何一副耳机都更值得好好珍惜,不要等真的出现健康问题才来后悔。

资料来源:黄轩医师 dr_ooi_hean